番外3——震雷(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正统元年七月,皇帝李延煦,加元德皇帝为怀宗,谥号“明义通仁武德彰化孝皇帝。”

        正所谓,慈仁短折曰怀,故正统皇帝用之。

        但在民间,则言语,失位而死也同样曰怀,其意义不言而喻。

        而下了洛阳后,全国数十府,不得不屈从,就算是短暂叛乱的江宁,浙江,西川等府,也旋即被平定。

        至此,乱了近五年的中原,再次恢复了和平。

        也多年来的战乱,河北府,幽州府,几乎毁于一旦,流离失所者,不下于百万。

        饱受征粮征兵之苦的山东,江南等地,更是流民四起,户籍丁口,损失近三成,赋税减半。

        而由于在黄河之畔对峙三载,导致黄河水患难治,几乎每个月都有决堤,河南府粮价翻数倍。

        百姓饥馑,天下百废待兴。

        李延煦知其难,所以凡饥荒处,皆减免之。

        韩、蜀、齐、陈、凉,以及赵国之钱粮,填充国库,仅一月间,就还欠官吏半年的钱粮,一时间,洛阳民心大安。

        随即,其又淘汰官吏,惩戒贪官,裁撤兵马,清剿盗匪,梳理民籍。

        更是宣布,在来年,也就是正统二年春,恢复停办数年的恩科考试,一时间民心雀跃。

        仅半载,天下人心思定,元德皇帝的仁德忘却,只记得其多年来的苛待灾难。

        截止到正统三年,各府大致平定,饥荒缓解,流民安定。

        而李延煦,则直接宣布,将朝鲜半岛,废藩置府,废黜军管,朝鲜府,管辖曾经的蜀国、齐国、韩国、吴国。

        而这四藩,由于参与了造反,以下犯上,直接导致了元德皇帝的失位,所以其宗室,尽废黜为庶民。

        陈藩、凉藩已经迁徙海外,既往不咎。

        而其四藩之世子,则继承王位,既往不咎。

        但,列爵而无封地。

        换一句话来说,他们只能在洛阳,自己的王府里,称孤道寡,享受着皇帝的监控。

        政治上的攻势,还不止这些。

        对于元德皇帝的儿子们,除留下八岁的幼子外,其余的,一律封为国公。

        八岁的幼子,则受养于宫中,封为薛王,并承诺,日后待其成年,将会为他择一地为藩国,薛藩不绝祀。

        如此强烈的政治怀柔,让藩国开始分裂。

        以第一代藩王,如中山王、卫王,徐王、成王等,世祖系藩国,皆表示勉强接受。

        皇位的继承,本来在薛王一脉,如今转成了赵王一脉,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区别,反正也轮不到他们当国。

        毕竟,距离洛阳太远了。

        而仁宗、纯宗之后五世系藩国,则完全不服。

        皇位只能在薛王一脉,这是世祖皇帝定下来的规矩,就算是变更皇位,只能在他们之间亲藩之中选择,何来赵藩夺食?

        由此,世祖系三十二国(除去继祀的),仁宗系三十国,几乎是意见不一,吵出火来。

        对此,李延煦乐见其成,大力拉拢世祖系,针对仁宗系,实行区别对待。

        甚至,在某些方面,进行绝对的拉偏架。

        如此,到了正统十年,终于点起了火花。

        诸藩半岛的二十余国,进行了一番大混战。

        在中央的支持下,世祖系藩国大胜,仁宗系实力大减,损兵折将,而且还土地减少,在朝廷调停下,不得不屈服。

        随即,藩国开始朝贡,朝廷声位大震。

        这时,首相王圭大为震惊,忙不迭的拜见皇帝,叩首悲愤道:“陛下,宗藩难保矣!”

        李延煦颇为疑惑,他对于自己的操作正津津乐道,此时闻听到逆言,不由得说道:“十年来,不曾朝贡的藩国,如今络绎不绝而入洛阳,道路为之堵塞,宗藩体系再复,怎能说不保这等危言耸听的话来?”

        “陛下!”王圭整理下胡须,一脸诚恳道:“世祖以来,朝廷维持宗藩,一赖宗法,二依威德,三靠继祀,四为公正。”

        “如今,公正已失,继祀无有,宗法残存,仅以威德,四失其三,独木难支啊!”

        “凭借着威德,虽然见效极快,但却仅仅能维持数载,一旦畏惧之心渐消,藩国离去之日不远矣。”

        听着这番话,李延煦大惊失色,不复之前的得意,他颇有些头疼道:“相公可有教我?”

        “陛下赐封怀宗之子,又养薛王于宫中,已有重整宗法之雏形。”

        王圭抬起头,正色道:“如今,乘着威德未失,须重做三法。”

        “哪三法?”

        “一者,诸藩之子因战乱多年不就宗学,离我之心渐远,陛下须复之,不从者,当以惩戒。”

        “二者,陛下诸子,多已年满十六,可就藩于海外,依为支柱。”

        “三者,百余年来,藩国之主,若无有子嗣,庶出旁支,难以继位,陛下可结与恩义,可从旁支选嗣过继,如此不下十载,宗藩尽心五朝廷。”

        “好!!”李延煦大喜,拍着手赞叹不已:“这真是国策也。”

        随即,他又疑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