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国老们的不满(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当卫辉与几位家臣讨论完后,便低头看着跪在案前台下的里正、邻长和那个少女家的其他四家野人家庭。

        卫辉开口问道“尔等何为里正、何为邻长?”

        “家主吾为里正”

        “吾为邻长。”

        听到卫辉的问话,台下跪着的两个戴着用麻布编制而成的巾帻男人,挺身行礼道。

        春秋时期的男人们普遍戴着的是冠冕弁帻四种头饰,冠贵族家庭男青年到了二十岁都有冠,证明贵族身份和已足以参与政务的年龄。

        冕,大夫以上家庭才有,前有珠帘旒,视而不见,意喻非礼勿视,耳侧有充耳,充耳不闻,意喻非礼勿闻。

        弁,贵族家庭男青年,二十岁也会有,象征治军权,能有军队当然不是一般贵族家庭能戴的,后来由于用于兵装也代指下层武官。

        帻,平民百姓也能戴,家居外出也都能戴(当然款式有所不同,等级高的人多为丝织品,而等级低下的平民百姓多为麻布所制。)

        看着这两个领地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卫辉知道他们虽然连官都不算,而在官员编制里,他们也都只能算是胥吏。

        虽然这些人等级低下,不过这些人的权力不小,在乡里基本上都是土皇帝的存在。而且由于官位都是世代相传父死子继,故而这些人在乡里声望权势极高。

        可以说卫辉的统治范围,基本上到达了乡鄙就算是到头了,剩下都是由这些长老、里正来为其征粮、纳税以及征召丁壮。

        卫辉看着台下的两个小吏,他知道自己现在来到封地的时间不长,自己的根基也不那么太稳,特别是这段时间里,他大兴土木大肆征发百姓们,为他修建沟渠,开垦荒地。

        虽然百姓们都知道,开垦荒地和挖掘沟渠,引水灌溉田地的好处。但除了每户国人和野人在挖掘沟渠的时候,每户人家多划分了一些公田来补偿他挖掘沟渠时的损失,然而从今以后他们所耕耘的土地,却需要按亩缴纳赋税。他们感觉虽然自己多获得了些土地,但并没有从劳动中获得了利益,因为多获得的土地与自家的私田以后将要按照比例征收赋税了。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对公田随便糊弄,而专心于自家的私田了,以后所有天地都是公私不分,所以。

        而那些里正、邻长对卫辉这个新任的领主更是不满。刚开始他们对卫辉广开阡陌,将公田部私分的做法感到高兴,因为这无形之中为他们增加了土地。

        然而卫辉接下来却又下令,将在下一岁的征收赋税的时候,要按亩收税,不管公田私田一律都要征收赋税。这一下让这些时代居住在封地的老人们,都不淡定了,这意味着他们的私田也在征收赋税的对象之中。

        要知道这些人,很多在宛濮邑呆了几代甚至是十几代了,其家族人口早已不是原本几口之家。有些乡里墙夫们,经过数代的经营和开枝散叶,其已经形成一个个丁口十几家或者几十家的大家族,早已经是一方豪强了。

        由于人口的增加,这些人都是利用自己的权势,隐瞒人口丁户,然后私下里却让多余的族人去开垦荒地,以增加自己私田数目。而表面上他们还是一户之家,田百亩,每岁仅仅只缴纳纸面上的贡赋数目。

        其中以邑司马英和司寇刑为例,通过家臣司徒公孙偃传来的消息,卫辉知道他们两个家族在宛濮邑待了有十代了。

        在经过了百年时间的繁衍生息和沉淀,现在司马英家族,其同族同姓的族人,已有五十户三百多人。

        而司寇刑的家族有四十户,近两百多口人,这两家加起来,差不多占宛濮邑纸面上户口三百七十五户人口的四分之一了。

        若是再算上他们两家里的奴隶农夫的话,两家任意一家,都能随随便便就可以抽出一百人的丁壮,可以算的上是百年豪族了。

        而他们两家家族还在濮水河堤之畔,各自开垦了数千亩私田,这些田由于靠近濮水,所以个个都是水浇地,每亩地可产粮三石。

        然而在邑寺官牒上,则记载的是司马英和司寇刑家里各只有十户族人,田不过千亩,而在今年是个丰年的前提下,他们两家居然缴纳的粟米不过一百五十余石,由此可见其胆大包天。

        居然在卫辉已经上任了的家臣公孙偃、家祝巫祝、以及向卫辉效忠的司农汶的眼皮底下,肆无忌惮的吞噬和占有公田,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完不把卫辉放在眼里。

        他们这些人的欺上瞒下,隐瞒人口户数和开垦私田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卫辉的利益,让其极度不满,然而由于其根基不稳,而且现在手头上也没有多少力量。

        特别是在宛濮邑里,这里已经被这些国野老人们经营了数代,其根基比卫辉这个外来者,不知深厚多少,而且这些人都以以司马英和司寇刑两人为马首是瞻,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卫辉的到来,那么整个宛濮邑都是由邑司马英和司寇刑两人说的算。

        就拿军事实力来说吧,邑司马管理封地所有的兵马军赋、士卒的组织训练。

        而整个宛濮邑有甲士百人,有大半都是其家族族人组成,这些族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