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陪着皇帝做俘虏(3)(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远在北京城的于谦,近日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土木堡战败,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于谦当即带领群臣,向孙太后提议,由郕王朱祁钰监国。

        第二,于谦力排众议,坚持守都北京,厉斥妄图迁都南京者,并当庭斩杀惑众臣子一人。

        自此,人心稍安。

        于谦也升官一级,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夜入阑珊,于谦仍在四处奔走。

        大明和蒙古瓦刺之间,不单是一场旷日持久,你死我亡的战争,更是关乎时间的较量。

        但好在,于谦占了先机。

        在保宝音到达北京后,于谦反复看了三遍朱祁镇交托的亲笔信,当即质问落款为何没有皇帝印鉴,反以一张丝帕为凭。

        保宝音是初生的牛犊,有勇,少谋,更不会骗人。

        随行的锦衣卫见保宝音已经和盘托出,便顺势将袁彬嘱咐的话一气告诉了于谦。

        早在土木堡战败消息传回北京的三天前,于谦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开始暗中筹备应敌之策。

        时间。

        最重要的就是时间。

        朱祁镇走时,已将北京及周遭的全部兵力调空,仅留下了少数战斗力微弱,甚至毫无战斗力可言的老弱病残幼。

        最繁华的京都,紫禁城之巅,整个大明的中心枢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过是看起来密不透风,实则是漏水的筛子,脆弱的不堪一击。

        毫无防守之力。

        于谦任保宝音为二等亲兵,带着他的密函前往宣府镇,务求边陲军民奋力攘敌,为北京争取更多的时间。

        宵禁后的北京城,不似白日一般商客往来不绝,热闹熙攘。

        于谦站在城门墙上向远处眺望,看着黑暗中依稀可见的高楼,楼檐四角如凤展翅冲向九霄,用力捏紧攥在手中的双鲤丝帕。

        于谦突然想起,亲征军出征前的两日,原兵部尚书邝壄,看着紫禁城内林立的华贵殿宇中最不起眼的文渊阁告诉他,要守住文渊阁,守住内阁。

        一语成谶,如今邝壄真的不在了,把文渊阁留给了他。

        还有整个北京的安危。

        行事一向风风火火的于谦,突然学起素来风采凛然的邝壄,缓步慢行,一步一定。

        取出灯笼内的火烛,于谦仔细用手背护着烛台,以防深夜的寒风灌灭火苗。

        行至离紫禁城内文渊阁方向最近的城墙东南角,用袖子扫了扫墙台上的灰尘,将烛台轻放。

        于谦目色深沉,看向无尽暗夜。

        ……

        也先的心情有些糟糕。

        瓦刺军簇拥着朱祁镇来到宣府镇西南角,还特地为朱祁镇准备了一架躺椅,却被宣府镇城墙上的明军火器好一顿“欢迎”。

        毫无开口言说之机。

        紧跟着,瓦刺军转至城南的昌平门。

        昌平门南关,周长四里。

        也先派使者上前,告诉城内守军大明皇帝圣旨在此,命总兵杨洪开城门,迎接大明皇帝。

        瓦刺大军压境,一眼便知来着不善。

        未过片刻,一名明军站在城墙内,高声答道

        “如今天色已晚,我不敢擅自开门。这宣府城池和军民,都是爷爷的,总兵杨洪大人,也有事出去了,并不在城中。”

        袁彬看了看紧绷着身子的朱祁镇,用只有他二人才听得见的声音道

        “这个小兵是会说话的。”

        “天色已晚,意思是一则按照城禁开不得门,二是天太黑,光线不好,他们也无法确认皇上你是不是在瓦刺军中。”

        “这样,不接圣旨,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这个小兵还说宣府城池和军民都是皇上你的,意思就是要誓死镇守,绝对不会开门放敌人进来丢了属于皇上的城池。”

        朱祁镇声音有些发颤“你说,杨洪是真的不在宣府镇里吗?”

        “他可是,弃城逃了?”朱祁镇吞了吞口水。

        袁彬沉默半晌,道“皇上放宽心,他们这样说辞,只是为表明守将不在,守军无权开城。”

        昏暗中,朱祁镇的手指死死揪着袖口不放。

        “朕的大明……不要朕了。”

        朱祁镇带着乞求的目光看向袁彬“朕是弃子,他们不肯救朕。”

        袁彬再次陷入沉默。

        从巅峰到低谷,对一个二十三岁的小皇帝来说,是一场晴天霹雳。

        他的二十三岁,在做什么?

        家里没有钱,供不起他读书这一件事,就足够让他奔溃了。

        更何况是战败被俘这样的大事。

        能撑着这几天,到现在才表现出奔溃的迹象,袁彬心里油然生出一股对小皇帝的敬佩。

        袁彬刻意放缓语调“他们说了,大明的天下是皇上的。”

        朱祁镇似是醒过神,反复念道“天下是朕的。”

        “天下是朕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