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冷家人入狱(1/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有了详细的人口数据,李仙的下一步计划就可以展开了。

        接下来是全面建设胶县县城。

        首先是拆城墙——这是阻碍时代前进的保守势力,一概拆除。否则车子进出都不方便。

        新帝国没有城门税了,这个城墙就毫无必要。

        其次是大搞基建。小水泥厂要有——没这个没法盖房子修路;小机械厂要有,一些农具和设备的修理制造能在本地完成,不用事事依靠微山湖。

        同时还要有自来水厂,养殖场。一系列的厂矿企业都要搭建起来。

        秦牧对于新帝国的规划,和后世的新中国时期完全不同。

        实事求是,一直是秦牧坚持的一个理念。本时空人口稀少,但是地盘一点不少。

        这么大的地盘,人口只有几千万,这完全不是后世新中国四亿人口的起步价。

        地广人稀,是劣势也是优势,分执政者怎么看待。

        秦牧就是要把劣势变成优势。他要在新帝国开启全面的城镇化进程。

        胶县,基本上所有的人口都要放弃土地,进城做城市居民。

        他们将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第一产业,就是农林畜牧,完全由国家操作。新帝国要消灭农民阶层。

        秦牧的这个模版,是美帝国主义。

        农村的土地要整合起来,成为大农庄,这样好充分发挥机械化,集约化种植的威力。

        而人口的城镇化,能从根本上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楼,有电,有自来水,有全新的商品。

        这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以十年百年为单位,而是直接蹦到了千年以后,甚至要超过后世的七八十年代。

        这件事对于秦牧来说,对于新世纪集团来说,并不是很难办到。

        而且这件事,不是单方面的对核心区的百姓有好处。其实最大的好处是落在了新世界集团手里。

        人口聚集在城镇,这样才好管理好教育。这些人口,经过全新的教育,才能为新世界集团源源不断的大量人才。

        如果都在农村,秦牧怎么教育他们?

        新帝国的城镇化,是秦牧制定的战略方向。胶县人口有不到十万,这些人还分散在各个地方,如果不让他们都住进城里,李县长又怎么管理教育他们呢?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凡事不可以照搬。

        新中国时候的情况,和秦牧现在的情况不同。

        现在秦牧依托西北河套平原,东北黑土地,以及江南粮仓,手里有海量的粮食。这些粮食足够他养活核心区的人民。

        新世界集团不缺粮,而且他们更是有着丰富的工业品。

        自由轮疯狂的被制造出来,现在全国各地的矿产,可以运输到港口,再由自由轮转运到长江。最后一段路,是拖轮上场,把这些矿产运输到微山湖。

        目前为止,贾红线的幽州,已经实现了矿产资源的输出。尹梅轩这些高丽奴隶每天为新世界集团挖掘出大量的煤,以及其他矿产,这些资源从幽州运到天津港,最终进入了微山湖的高炉。

        全国一盘棋,秦牧正一处一处的落子。

        李仙完全不缺粮食,他缺的是劳动力。

        经过元首的教育,李仙明白了三个区域的理论。胶县肯定是核心区,这里都是我们同宗同种的兄弟姐妹,自然不能采取高压奴役的做事方法。

        那也是对新帝国的形象抹黑。

        他只能让百姓自愿的来县城生活和工作。不过这一点也不难。每个人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的。

        李仙首先盖了一座百货大楼——三层。这也是元首的交代。虽然现在是用不了那么多地方,但是先盖高点给以后留出余地没坏处。

        有了百货大楼,马上微山湖的商品潮水一般的涌入了胶县县城。

        百货大楼的柜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衣食住行,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东西别说百姓大部分没见过,他们连很多商品的名字都没听过。

        比如打蛋器。鸡蛋还要这玩意搅和吗?谁家不是用筷子搅合搅合就完事。但是这个打蛋器,看起来就那么精致,那么让人想要。

        后世的商品种类实在太多,多的已经超乎了本时空百姓的想象能力。

        他们在百货大楼见到了这辈子都见不到的好东西。这些东西都想要,可是他们没钱买。

        这时候李县长就出面了。都来工作,都来干活。

        只要是拿着户口本和身份证,就可以在县里的国营粮店买到足够吃饱的粮食,当然前提还是有钱。

        钱,要通过工作来赚取。

        逐渐的,几万百姓从胶县的四面八方涌入胶县县城,这就好像是滚雪球一样,县城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地方上的人口越来越少。

        很多地方都开始没人种地了。种地所得远远比不上在县城当工人的收入。

        百姓是现实的,他们果断的抛弃了土地——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佃户,没有自己的土地。

        于是胶县的人民马上分成了大小两个集团。

        佃户全进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