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来乍到(1/1)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一列车队在正午时分缓缓驶入青都城门,如同其他车队一样,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作为青渊的都城,每天进出的车队不知有多少,城中的子民也都习惯了来来往往的车队和来自各个地域的人们。没有人知道,这列车队的到来,是一场风雨的开端。

        车队在青都的街道上行驶着,速度十分缓慢,似乎是哪辆马车中的人有意要仔细观察这座城市,甚至在一家名为悠华堂的商铺前停了下来。一辆马车的帘子掀了开来,露出一张十七八岁少女的脸,她盯着悠华堂所在的那个拐角,脸上神色莫测,让原本精致到明丽的面容多了几分飘渺之气。过路人对于停在路上的车队有几分不满,不知哪声抱怨传进了少女的耳中,帘子被放下了。

        “走吧。”放下了帘子的李悠悠声音淡漠,内心却并不如她所听上去的那么平静。

        六年前,就是在那个转角,从酒楼出来的她遇见了刚进城的君泽悦,从此后她的命运、他们的命运,都天翻地覆。她常想,如果那天,她没有出门,是不是就不会遇到他,她还是叶家的小姐,叶家还在,叶明华也还在。

        可惜,世事没有如果。这句话她对自己说了千百遍,却仍旧忍不住去幻想,去假设。也许这会成为执念吧,李悠悠想,毕竟她也是其中的一环。

        一番感慨世事无常的多愁善感之后,李悠悠还是李悠悠,那个十八岁的,带着小三岁的弟弟来到青都参加科举的李悠悠。

        青渊有规定,如果能进入青都的官学并且通过年中的考核,那么就有资格直接参加会试。进入官学有两种方法,一是出身于世家,权势够大,就可以进入。第二种,就是在每年初春招生时通过考试进入。要进入官学,难度甚至比在一些较落后的地区考中举人更加艰难,因为在官学,所见到的人,所接受的教学,都是国一流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李悠悠带着李映提前了将近两年来青都。

        李映无疑是极有天赋的,称之为神童也不为过,十五岁的年纪,在官学中是最小的,但他的功课并不差,甚至可以算是不错的。正是这个原因,他在官学中收到了与排挤同等程度的拉拢,但他始终记得姐姐的嘱咐,与所有人的来往都保持在不远不近的距离,在别人眼中,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李悠悠买的宅子在青都的富人区里,这里住的大多是一些富商或是不大的官员。一间三进的宅子,中间被李悠悠改成了花园,将前院与后院分开来,这是为了李映以后的交际做的准备。但在家里只有姐弟两人的时候,他们多是在前厅一同吃饭,然后李悠悠回到后院的书房处理李氏商行的账务,李映则去前院的书房温书。

        在李映忙于学业的时候,李悠悠也没有闲着,她要为自己准备更多的筹码。在不知不觉的时候,悠华堂的名声悄然流传开来。提起悠华堂,人们就会联想到琳琅满目的来自天下各处的物件儿,尤其是来自西域的,而且虽然这些东西稀罕,却也不及其他铺子里的天价。在悠华堂崛起之前,青都不是没有卖这些西域物件儿的商铺,可惜青渊要去西域,只有两条路,一是从北漠借道,穿过北漠的风沙,躲过北漠人的打劫,最终到达西域。而另一条,虽然比绕道北漠更加近一些,却要穿过临夜,而在临夜,商队穿过城池是要付入城费的,这样一来,成本便增加了。所以并没有多少商铺愿意冒着风险去做这些东西的生意,最多也就是从临夜人手里买下在转卖到青都,因此最终到达青都的商品,都是极为稀少而且高价的。现在出现了悠华堂,吸引了许多客人,但别家商铺虽有羡慕,却也没有想过要一争高下,让悠华堂在青都一时风头无二。

        李映明白姐姐的用意,但他不懂姐姐为什么不用他在官学的人脉。他向姐姐提问时,只得到了姐姐的一声叹息,以及一句模糊的回答“映儿,人情债是最难还的。”李映似懂非懂,他想,是因为他现在没有那个能力还那些人情债吧,雪中送炭的人情,可不是日后锦上添花能还清的。这更坚定了他要考中一甲的决心了,这样至少以后能成为姐姐的倚仗,也不负爹娘曾经的期许。

        ------题外话------

        这里是新人作者叶慕画,今天开始开新坑哦,请多多指教,希望你们能给我不弃坑的动力。目前预测是周更,等不及的话,可以先收藏,等到暑假就能养肥啦。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