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士族(1/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想改造朝廷直属的长安十六卫,其实困难重重。

        

        别的不说,单单这俸禄就不好解决。

        

        藩镇兵员的俸禄是十六卫的五倍之多。

        

        差距这么大,人家谁愿意过来?

        

        不过呆在十六卫也不是没有好处,那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生命危险。

        

        在藩镇当兵,每天脑袋都提在裤腰带上。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当兵,他们也没别的出路。

        

        失去土地的百姓那么多,除了当兵之外,他们也找不到什么更好的出路。

        

        所以在秦业下诏长安十六卫补换兵员的时候,除了那些攒够了钱的人,还真没有几个藩镇的兵愿意去长安。

        

        长安城的物价本来就高,俸禄又低,他们可是有一家老小要养活,愿意去才怪呢!

        

        也因此,反反复复之后,十六卫只有其中的三个卫的兵员得到了补充、调换。

        

        “无论是哪个时代,关键还是得钱到位啊!”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秦业心中不无感慨。

        

        可现在大唐的国库里并没有多少钱。

        

        而刚刚担任右相的严钊和之前的林九郎相比,在弄钱这件事情上,明显相形见绌,所以国库的钱愈发紧张。

        

        严钊也很愿望,圣人您说,本来因为连年对外作战的原因,国库就很紧张,现在您又下诏降低百姓一年的税赋,这我哪儿弄得来钱?

        

        秦业心里暗暗思索,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大唐财政紧张的办法。

        

        这招还是跟汉灵帝学的卖官鬻爵!

        

        当然,秦业的主要针对对象,并不是那些士族大家,而是针对商人。

        

        其实从秦朝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就很低。

        

        可耐不住他们有钱呀!

        

        只要钱到位,封个虚爵,给个闲职,这完全不是问题。

        

        并且还能为那些士族大家培养一些敌人。

        

        秦业又何乐而不为?

        

        都说士族衰亡,起于科举制度。

        

        对这个观点,秦业不敢苟同。

        

        因为仔细算下来,自唐朝立国自李隆基去世这段时间,宰相之位一大半以上都是由以五姓七家为代表的士族担任。

        

        特别是这几个大士族,终唐一朝,哪一家没出过几个宰相?

        

        少的也有十来个。

        

        就好比博陵崔氏,终唐一朝出了十五位宰相。

        

        这些门阀世家,垄断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田产和人口。

        

        这很好解释,一旦出现了什么天灾,百姓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卖田卖宅,如果还是活不下去,那就只能卖儿卖女卖自己。

        

        久而久之,这些士族占据了大量的土地田产,以及家丁、仆人!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你说这些士族从小就开始进行精英教育,难道他们想不到,如果任由这样的事情继续发酵下去,会导致天下大乱吗?

        

        他们其实看得很清楚,甚至看得比天子都要清楚很多。

        

        可他们却舍不得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他们看来,大不了就是改朝换代,他们这些士族的利益只要得到保障不就完了!

        

        从东汉灭亡到隋朝建立,经历了数百年的乱世,他们这些士族的利益不是依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