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 序幕【楔子】(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天下武道十四阶!

        前十阶为凡武之境,又被称作凡武十品。

        凡武十品是肉身的锤炼,主要通过掌控游走于经脉中的真气,完成强大体魄的重塑。每一品阶都分为初期,中期和巅峰。若达到第十阶巅峰,常规刀剑将难以刺穿武者肉身。届时,武者各方面体能也将大幅度提升,可于千里之外听音辨位、单手碎鼎不费吹灰之力。

        后四阶乃是被天下武者称为神武进阶的“心武之境”!以心化意,御气杀敌,追求与兵器的完美契合,最终达到物我两忘,天地归一。

        “登峰”、“造化”、“天人”、“无我”。

        心武四境是精神的修行。

        这是仅凭修炼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常人若想踏入心武之境,

        既需苦心,也看慧根,更凭天意!

        ……

        传说,这世上的所有兵器,一开始并没有灵性。后来,一名黑衣教宗为了创造可以与赤焱武士相抗衡的绝世兵器,遂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力,催动异术,诱捕游荡在天地间的灵族,并将之禁锢封印于刀剑之中。

        自此,世间凡铁有了如神器般摧枯拉朽之力。作为黑天教送给人类的第一件礼物。这些蕴藏着极强破坏力的刀剑,为人世带来了无尽的战争。

        凡人若想驾驭并释放这些有“灵魂”的刀剑内,那些令人畏惧的可怕力量,就必须得先达到“心武之境”。若是强行开启并施展这些禁锢在刀剑中的力量,也不是不行。

        先达到十阶,再献祭生命。

        ——太古神话——

        ——霁月往事——

        霁朝是宗法制与分封制并行的王朝。

        作为霁朝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是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并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

        二十多年前,一场毫无征兆的“赤焱之乱”,将位于夏国境内的霁朝帝都“凛风”化为废墟,天子在混乱中流亡,不知所踪。

        于是,原本位于霁朝以西的八个强国联名天下诸侯,拥护当时刚刚成年的慕氏王族公主慕稚为女帝,定都云梦山下“百花城”,史称“西霁“。

        不久后,刚继位夙国国主的云宸,意外间找到了流亡中的霁愍帝,得知此事的西霁王朝竟以“赤焱之乱”尚未平复为由,继续坚持西霁为正统。

        此时,霁朝以东正处于赤焱武士与夏、邯两国的战火之中,数百个小诸侯国被迫卷入其中,无奈之下,云宸迎霁愍帝定都夙国“镜月城”,并对深陷“赤焱之乱”中的诸侯国进行援助,试图重建秩序,史称“东霁”。

        辉煌了六百年的霁王朝因“赤焱之乱”,步入礼乐崩塌伊始。自此,华族的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两个王朝同时并存的格局。

        原本作为王室禁军的赤焱武士,也从那天起背负叛逆之名,昔日渐渐被世人所遗忘的黑天教,在这时死灰复燃。

        时间一晃二十年弹指间,当东霁王朝渐渐恢复元气,打算对自诩正统的西霁发动统一战争之时,一场至今也不明因由的“天火劫”降世,将东霁帝都镜月城点燃。

        逃过了“赤焱之乱”的霁愍帝,终究未能逃过这场“天火劫”。哀恸声里,霁愍帝驾崩,东霁诸侯陷入杀伐混战,太子流亡,不知所踪。

        早已等候多时的西霁王朝,趁机对此时的东霁发起入侵,危难关头一个名叫梁懿的男人挺身而出,带领当时东霁最强大的七个国家与西霁决战泾渭关,史称“泾渭关会盟”。

        ……

        原夙国国主云宸,有两个孩子。

        长女云姈,次子云凡。

        次子云凡在“天火劫”降世前,不告而别去了北陆,多年来下落不明,但云宸并没有因云凡的失踪而另立新的储君。?直到夙国主云宸,在东霁与西霁的那场?“泾渭关一战”中,卷入不明因由的可怕风雪,至今生死未知。

        泾渭关一战后,早年便与夙国有着深仇大恨的东霁墨国,趁机卷土重来,对夙国发动奇袭。面对来势汹汹的墨国大军,国不可一日无主。

        夙国宗室在经过激烈的商议后,将云宸的长女云姈扶上王座。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宗室成员都看好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国主云姈。

        当墨的军队将夙国点星、流云、曜光三城陆续收入囊中,并将明月、镜月围住。宗室内部分裂成了三派。一派主张死战,一派力求和谈,一派表面摇摆,实际暗中与墨国私通有无。满朝文武也在这个过程中分成两派,部分文臣与所有武将主张死战,哪怕以身殉国。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