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建设集团准备南下(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耗子哥,谅州的工业布局最后的结果出来没有?这里还有哪些潜力可挖吗?如果没有太多项目,我们要抓紧时间南下了。”

        谅州城建公司临时指挥部办公室内,南洋建设集团的老大李元抬头问对面的姜浩宇。

        他们两人都没有去参与这次的移民事务,即便是南洋最大的一次移民行动,对他俩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

        “李总啊,谅州工业真没潜力可挖。同登水泥基地、支陵水泥基地、那阳煤炭基地和热电厂基地都已经规划好,基础也打好了,只等小飞采购的设备到位,随时可以开启谅州的工业建设。”

        “至于其他工业项目,谅州的条件没有一点优势,我们没有必要强行在这里进行工业布局。我琢磨了一下,这里可以开办一些农林业深加工的产业就行了,其他的工业真没必要。”

        姜浩宇不是专业的工业专家,要他做一个工业园的工业布局倒没有太大难度,要对一个地区进行工业布局可就为难他了,当然,他还是很好学的,每天都坚持着学习。

        二十一世纪的工业布局已经不局限于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了,已然出现临空型、临路型的新布局类型。

        二十一世纪的专家组对越南北部区域性工业、能源布局已经有了初步雏形,并向尚飞提了一个草案,其中就提到后世越南已经成型的武安的临海经济区、太原的煤铁复合体型钢铁基地和下龙的煤炭能源电力基地三个工业基地,只是对着三个地方进行了更加细致和科学的规划。

        至于谅州,专家并没有太过重视,建议很简单,就是发展农林、旅游、边贸和三大产业,在谅州打通两国是我公路和铁路交通。

        谅州的城市定为其实早就定好了,就是一个移民中转站。也正是因为这个定为,谅州移民管理处体检消毒中心建设的规模才会有这么大。而且还在管理处后面布局一个能容纳十万人的临时生活区,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移民规模。

        奇穷河新河道和奇穷河一桥、二桥也已经修建完工,谅州城区交通在近五十年内都不会出现拥堵现象。新生大道走向基本和后世的ah1线相同,绕城而过,未来还要修建一座铁路桥和公路桥,谅州的交通格局就能彻底定型。

        听到姜浩宇的解释,李元边收拾办公桌上的东西,边说“好吧,我也觉得谅州没啥工业好搞的。我刚去了师通讯营一趟,啸天总部发来一份电报,飞哥要求我们建设集团将北江市打造成一个枢纽城市,要同步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要是这里没啥搞头的话,耗子哥,你得带着你的人和我一起南下北江了。”

        “北江发展水运?没搞错吧?那条不到一百米宽的沧江能发展水运?小飞没脑子瓦特了?”

        姜浩宇一听就炸了,这段时间为了支棱水泥厂的事,经常南下,而且他也经常查看北圻地区的卫星图,对北圻地区的地形和矿产资源分布进行研究,因此对后世越北各城市的资料都有了解。

        越南师北上谅山都没考虑在北江登陆,而是选择太平江上游河岸,其主要原因就是北江市的沧江太窄,吃水太浅,国防军的军舰和货船很容易搁浅。

        根据姜浩宇的了解,北江的沧江通行五百吨的船可能都有难度,如此小吨位的通航能力,这个水运有价值吗?

        李元说“我也琢磨了一路,一直没想明白飞哥这样吩咐的目的是什么?回到办公室研究了一下北江及周边的地图,我才琢磨出一点味道来,或许那里将会是飞哥的长期基地。”

        “怎么说?”姜浩宇满脸疑惑的看着李元。

        “耗子哥,你看啊,飞哥从二十一世纪采购物资可是包罗万象,什么的物资都有。啸天和巴蛇相隔很近,他以啸天为物资转运基地很是方便。但我们南洋的重心很快就要转移到这里,那他的基地选在哪里合适?”

        “从水陆方面考虑,武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贱人强提出武安海拔太低,为了长治久安,贱人强提出要将武安的海拔提高到三米,这就意味着整个武安在原有基础上要提高两米。整个城市的规划、港区规划、造船厂船坞规划等都要从头再来,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程,耗时会很长。”

        “武安被排除在外,那么还剩下哪个城市?从南洋下一步工业重点方面去考虑,这个基地应该方便联系煤炭基地、钢铁基地,又要有基本的水运条件,这么一考虑,唯有北江市最理想的选择了。”小说11

        姜浩宇问“至少这两年之内,大型船只的采购依旧是我们的重点,北江的航运条件根本不符合这个要求,再说二十一世纪连接太原和下龙的铁路也不经过北江。”

        李元摇着头说“耗子哥,你这样想就不对了。我们为何要按照越南原有的思路走?越南的铁路运输网络是非常落后的,他们继承了法国志明时代的铁路,加上长年征战,经济一直不发达,不可能像我们那样可以另行规划出高速铁路。”

        “你要知道,我们国家新规划的高铁线路相对原铁路线路不知道要拉直了多少,原因呢,就是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投资规模的扩大,高铁线路绝大部分都是高架桥梁和过山隧道。我们建设集团的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