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第一回合,一个看似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一个大家趋之若鹜的行为,却很少去问行为动机的结婚,竟然成功激起参与者的学习动力。

        热场成功,参与者很快就投入,积极参与讨论。

        光听老师一个人说话和讲解,无法紧紧抓住参与者的注意力。做了基本评估,觉得大家已经建立起一定的信任,也被鼓动起来了。

        导师觉得是时候可以分小组,让参与者有机会互动,彼此学习。

        只有当一个人开始分享,将想说的加以整合,分享出来。那样子,这些新知识才会成为是自己的。

        光是听导师说,离开现场之后,刚刚习得的,所剩无几。

        “好了,接下来,请大家开始分组。其中两组6人,两组4人,最好是每一组当中都有一对已婚的夫妇。组成一组后,请你们围成一个圈,互相分享刚刚的题目,那就是:自己为什么要结婚。”

        分作小组之后,大家有机会说话,整个场合变得热闹非凡。

        声量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大,搞得秋平不得不时不时提醒大家,将声量调小。

        毕竟是贴身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的想法。不单是希望其他人听得到自己的心声,更是希望藉着分享,说出来,自己可以重新整理思绪。

        参与者都十分积极投入分享自己的看法。有些小组甚至将分享演变成辩论。

        “暂停,暂停!请不要变成辩论会。每一个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我们求同存异,不要尝试去说服对方,要求别人要随着自己的意见。”

        半个小时的分享,一转眼就过去。

        大家意犹未尽。

        “谢谢大家坦诚的分享,请问刚才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父,如果不是您要求我们分享,我们是不会这么认真去想这个问题的。不说还好,一聊起来,哇,原来我们的想法竟然可以差距那么大。”

        刘鑫站了起来,慎重的说,“缪老师,如果以前我们在婚前就讨论过这课题,有认真的去思考,互相了解对方,我相信,我们当时候婚后也不会发生那么多摩擦,产生那么多误会。”

        “对呀,我们只是觉得结婚就是人生必经的里程碑,不会刻意去考虑自己为什么要结婚。”李太太十分认同这说法。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问,“缪老师,会不会想太多之后,就变得像您一样,不想要结婚了。”

        天啊,是谁如此胆大包天,竟然向老师提出这样的质疑。

        大家突然变得鸦雀无声。

        问的人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谭思海。22岁的他,努力让自己长大,积极学习预备自己,希望在露易莎步入30之前,结婚。

        身经百战的秋平,怎么可能被这样的问题给震住了呢。

        “如果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之后,会被这问题吓得不敢结婚的话,那表示这个人还不适合进入婚姻。看看今天离婚率之高,就可以理解,很多人盲目进入婚姻,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认真看清楚。步入婚姻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不适合,或者自己预备不充足。”

        这话一点不错。

        既然没有准备好,为什么一定要勉强自己在特定时间结婚?

        勉强没有幸福,另一个诠释可以是,勉强自己或对方步入婚姻,刻意逃避不去面对彼此之间的问题,乐观的以为,结了婚问题就解决了。那无疑就是鸵鸟般,把头藏进地里。

        这是多么可笑,愚昧的想法。

        “缪老师,哪,请问您问的这个问题,有答案吗?”

        “我知道大家的学习过程,似乎感觉天下的问题都有模范答案,可惜了,我要跟你们说一声抱歉,没有。我这里没有答案。”

        秋平的回答引起大家的一阵哗然。

        “抛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你们将要携手步入婚姻的伴侣去调整你们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听一听自己,以及听一听对方的心声。是一个彼此认识,互相了解的过程。”

        “如果我们两人的观点差异极大,那该如何是好?”

        “哪,就要从此刻开始,多沟通。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可以调到同一个频率。如果不能,就需要彼此接纳,互相谅解。如果到最后,彼此间连基本的彼此接纳都做不到,哪,你们就必须考虑是否适合步入婚姻。”

        “缪老师,您的意思是,完了婚前教育与辅导,不一定会双双步入教堂,也有可能因此而分手?”巧茗讶异的问道。

        “你说呢?你们觉得呢?”

        杨老先生,摘下眼睛,语重心长的说,“短痛不如长痛。有些事情可以互相忍让和接纳。有些事情,强忍,也忍不了多长时间。如果一开始就觉得不适合步入婚姻,哪就往后退,当个朋友就好。”

        来自一个已经当爷爷的人的说话,大家只有听份儿,不敢回话。

        杨老先生那个年代,连心理咨询是啥,都没有听说过,更甭谈婚前教育辅导。他就是奉父母之命结的婚,婚后很多事情可以忍让,但是教养孩子的观念差异很大。他为了减少摩擦,反而变得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