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连襟舌战(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担任御史中丞的王拱辰,本就是一个少年老成因循守旧之人,年纪轻轻就高中状元郎,颇为心高气傲,由于在私下里,多被文采斐然才气逼人的欧阳修嘲弄,原本是连襟关系的二人,他俩之间并不和睦,而是心生间隙。

        在反对范仲淹推行新政一事上,王拱辰除了其个性使然外,再加上,欧阳修是范仲淹多年老友,鼎力支持范仲淹推行新政,让王拱辰“恨屋及乌”,不排除存在私人恩怨的成分。

        在范仲淹上书的奏章中,关于“兴建学堂”相关的内容,王拱辰暗自猜测十有八九是欧阳修从中协助范仲淹所写,于是,就成为了他具体攻击的目标之一。

        这不,在范仲淹以自卑商鞅的方式进行了一番辩护后,王拱辰再次持笏出列,表达反对意见,只是,他先对范仲淹恭维了一番道“启奏陛下,范希文方才所言,颇有一番道理。正如范希文所说,春秋时期的秦国,正是因为自商鞅变法伊始,才使得秦国从弱秦变成强秦。秦国最终能够横扫一统六国,商鞅变法当然功不可没。”

        把话说到这里,王拱辰停顿了两下,突然就话锋一转,声音提高了八度,继续说道“不过,臣以为,范希文的奏章之上所写,在村落合办学堂,要求男女即可入学,男子年纪为二十岁以下者,女子则是二十岁以下未出阁者,按照男女比例三比一的比例招生。

        “男女授受不亲,自古有之,岂可随意更改。若是让男女同处一室,岂不有伤风化?更何况,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德行,并不在于读书多少,而在于其未出阁之前,守身如玉;出阁之后,相夫教子;若郎君早亡,要正当贞节烈女,此乃女子的模范德行。

        “再者,在村落间兴办学堂,放眼我大宋境内,聘请教书先生何止万千之众。建造一所学堂,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岂是日之内能够办成?因此,以臣之见,在我大宋境内广办学堂,尤其是男女皆可报名读书一事,期期以为不可。”

        关于欧阳修在家中自办“女式学堂”,招收了十几位跟欧阳修私下关系甚好的朝中大臣未出阁女儿一事,漫满朝文武皆知,王拱辰跟欧阳修又是连襟关系,自然也是知晓此事,便像趁此时机,在此借题发挥一下。

        只是,在宋仁宗赵祯和苗贵妃所生的大女儿康复公主赵徽若,在欧阳修家中开设的“女式学堂”读书一事,仅少数几个人知晓,朝中大臣中间知晓此事的人,也就欧阳修本人,还有范仲淹和包拯,以及晏殊,就再无其他人了。

        面对王拱辰的冷嘲暗讽,欧阳修自然是不忍了,只待王拱辰话音刚落,欧阳修当即就持笏出列,对王拱辰反唇相讥道“启奏陛下,小臣以为,王拱辰方才所言,有失偏颇。

        “范公在奏章中提议,村落合办一个学堂,无论男女皆可招收,实乃提升我大宋黎民百姓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陈旧规矩,已不合时宜。

        “就拿已经仙逝的大娘娘(刘娥),还有如今年华正盛的曹圣人来说,他们两位皆是我大宋女性典范和楷模,不仅容颜倾国倾城,其才华横溢之程度,也赛过不少进士翰林。大娘娘和曹圣人作为我大宋女性楷模,自当母仪天下,为天下间女人做榜样。

        “我大宋民间女子,能够识文断字,又有何不可呢?恕臣冒犯直言,试问,大娘娘在入宫之前,不也是一个民间女子么?若是我大宋女子,皆以读书蔚然成风,能够诵读诗词文章,在相夫教子方面发挥的功用更大。正是在大娘娘的悉心教导之下,陛下才成为了我大宋的任君,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至于男女同处一室,有伤风化一事。小臣以为,今后朝廷官府兴办的学堂,可在学堂之内,专门设置男生学舍和女生学舍,把入学的男生和女生隔开就可解决,并不是一件难事儿。更何况,在学堂之内,学习的都是圣贤之书,启蒙教化都是君子之道,即便是男女同在一间学舍,又有何妨呢?”

        言犹至此,欧阳修停顿了几下,定了定神后,话锋突然一转,声音提高了八度,继续开口说道“不过,小臣对于范公奏章中所说,要尽力追求和实现男女平权一事,不可操之过急。据小臣了解,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内容,是由街道司的王司丞所撰写,其年轻气盛,想法奇妙,理应褒奖。

        “可若是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我大宋境内实施新法,对于王司丞所提之惊世骇俗内容,不可照单全收听之任之,应当经过权衡利弊得失后,对于可行内容尽速实施。至于过于新奇之内容,应当暂缓实施。以上便是小臣之见,还望陛下明示。”

        让王拱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欧阳修先是当着一众朝臣和赵官家的面,慷慨激昂地对他进行了一番驳斥后,最后却说上述内容不是他所提而是另有其人,且这个人还是一个从八品芝麻绿豆大的街道司司丞王浩,不免令他感到面上甚是无光。

        当欧阳修把话说完,心里头憋着一股气的王拱辰,不等欧阳修退班入列,就持笏出列,继续对于范仲淹奏章中所提兴办男女皆可读书的学堂进行攻击,冷嘲热讽道“方才欧阳修所说,对于兴办学堂一事,竟由一个小小的街道司司丞所提,并被范希文所用,实乃是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