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末日来访(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前一章发错了前后顺序,已修改)

        “嚯擦嘞,这小子邪门啊。”面具男瞬间激起攻击装置,顺带招呼队友:“夏豆……额不,天葵待我后边儿。”

        “啊!!!”

        天葵毫不买账,冲到前方跪坐在地上,手里捧着一滩金属灰飞欲哭无泪。

        “我最得意的作品……就这么没了……死混球,你赔!”

        尧光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击杀点获取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间傻楞在原地。

        刀里边居然有灵魂源质?这谁想得明白。

        拍拍粘在手心的刀柄残渣,白月魁倒是很满意地点了点头,道:“确实些本事,你叫什么?加入我们吧。”

        回过神来,尧光看着眼前样貌与飞雪几乎想象到一致的白发女子,“我都不知道你们是做什么的,谈何加入。”

        “我们……”白月魁踩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俯瞰断崖下方‘生机勃勃’的地底世界,“当然是拯救这个濒死世界的最终力量。”

        白发女子目光远眺,既然尧光对脚下这个星球的现状浑然不知,那么她就把一切因果原原本本告诉他。

        ……

        ……

        时间回溯到三百四十年前,那个人类刚刚发现直流电原理的时代。

        各种科学论文、实验成果如同雨后春笋般茂密涌现,所有领域的专家都迫不及待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旦取得成就那么必将名垂青史,被后事写进教科书。

        不光是科技分类,文学历史一样博得一席之位。

        尤其是考古,人人都想找到传说中类似庞贝古城、亚特兰蒂斯遗迹、或是夏商古址这样的学术圣域。

        当时无数人参与其中,几乎要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挖个遍。

        结果古城遗迹没挖到,他们却把恐龙化石给挖出来了!

        一时间风起云涌,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都暴走了,他们疯狂寻求赞助,到处招募工人,买上几车铁锹,不为别的就为往地下挖。

        毕竟挖出来的恐龙骸骨可是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还有什么比这更具诱惑?

        然而,期间出现了一则写在当时报纸角落的报道——《白垩纪土层出土金属造物》

        也不知这则新闻是因为太荒谬被大众遗忘,还是人为掩盖,总之它很快沉入信息海销声匿迹。

        时间接着往前走,经过九十多年以后,;另一则重磅新闻引爆了北半球各大报纸!

        通古斯大爆炸!

        当晚上亿人看到天空飘着北极圈境内特产的极光。

        什么东西在那炸了?

        谁弄的?

        搜寻队有没有在爆炸点找到点什么东西?

        人们一概不知,也没精力关心,因为没过几年整个西边就开始打仗了。

        又是将近半个世纪匆匆而过,经历过波及整个北半球的战争终于画上句号之后,世界终于再度重回和平。

        科学界又一次开始把注意力从兵器研发,转移到其他事物之上。

        曾经在白垩纪土层挖出来的金属造物,和引发通古斯地区伽马波纹爆炸的东西,两者之间除了第一艘被发现于白垩纪的金属仓腐朽严重以外,基本属于同一物体。

        它们是两艘未知金属铸造的‘飞行’舱,至少在没有技术把它们切割开之前,大国之间一直以为这是外形文明光顾地球留下的痕迹。

        直到激光技术日趋完善,上亿摄氏度的对点光刀融化金属仓表皮的一瞬间,迷雾也从中扩散至这颗星球每一处角落!

        ——‘飞行’舱绝对不是外星来物。

        因为包括被激光切割刀损坏的那枚在内,两艘休眠仓里共计保存着24具人类胚胎!!!

        局限于那个年代‘基因’的存在还未被证实,人们只能够从外观及性状上去判断,它们就是人类胚胎57周时的样子。

        可是疑问产生了,要知道第一艘明明是从白垩纪土层挖出来的啊。

        白垩纪哪有人类?人类的曾曾曾曾……老祖恐怕还在地下通道挖虫子吃。

        就算到了第二艘金属仓,至今也有几十年历史,胚胎及没有成长也没有失去活性,简直匪夷所思!

        无数个问号接踵而至。

        这些胚胎顽强生命力可以用恐怖一词来形容,除非用激光切割那种变态手段,绝大部分外力损伤对它们难以起到作用。

        很快23枚完整胚胎和另一个即将失活的统统都被移交给生物学家。

        剩下的人,则继续研究金属仓本身。

        但是舱内除了确保胚胎安睡的陈纳皿,之外空无一物。

        人们不相信事实就是如此,金属仓里一定还保存着大量信息可以被解密。

        又或许,金属仓本来就是一个数据信息储存装置,只是当前人类科技解析不能而已。

        于是乎大国之间狂掏腰包,电子计算机一夜之间成为了新一代攻坚宠儿,只要运算量足够,就一定能从某个方面见缝插针,找到破译突破口。

        转而再过三十年,一代科学家已经从中年步入终年。

        破译工作终于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