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出征(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盐山县城,经过几日的休整,整个盐山县城墙却是修缮一新,各参战的队伍又重新进行了划分。

        一战下来虽然有损失,但收获明显也是极多的。

        首先多出了一个火炮营,虽然远远没有达到营级的兵员数,也没有那么多火炮,但是从马科手中,朱慈炤还是缴获了不少马科的火炮。

        唯一缺少的也只是火药罢了,不过朱慈炤已经命令黄淳耀组建了大明官营司,新成立了数家从事各个行业的商队,已是四处购买和贩卖相关的东西了。

        而马科那里,不仅仅有这么多门火炮,还有那近2000匹的战马,虽然不如朱慈炤买的马匹好,但细细挑选,也足以组建近2500人的骑兵营。

        这几日,组建骑兵营之事,却是将张升和周民累坏了,他们一个在各营中抽调兵员,另一个却是加急训练,以便形成更好的默契度,尽快的形成战斗力。

        一旦骑兵营形成,这将是朱慈炤一个绝大的王牌。

        而且朱慈炤已经命令汤若望打造那种全身装甲了——也就是欧洲骑士甲。

        虽然打造速度极慢,但是一旦装配百人乃至千人,其形成的战斗力,将是无法想象的。

        叮叮当当,盐山县城破旧的大门,也换成了新的,接下来,朱慈炤将要面对的是满清10万铁骑,不知道这新换的城门,是否能挡得住。

        朱慈炤心中也没有底。

        但即使修的再好,盐山县城毕竟是小城,已是不能再作为朱慈炤的大本营,所以朱慈炤打算将自己的大本营往南迁,迁到离北面比较安全的济南府去。

        前几日崇祯皇帝给他送的信,朱慈炤已经收到,按照崇祯皇帝的意思,要求他不要轻举妄动,静待刘不同军和他会合。

        但是朱慈炤却不想这样,他已经去信告诉刘不同,和他相约济南府,收复山东全境。

        其次他前几日接到驸马都尉巩永固的消息,李自成已经将北京城放火烧了,然后撤往西安,现在北京城权力真空,希望朱慈炤能够率兵进驻北京城。

        对于巩永固的期望,虽然朱慈炤万分动心,但是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自己这群人,除了周民原本带来的那两千人能打硬仗,其余的三四千人,还是缺少磨练。

        不怕是一回事,有没有战场经验会不会打仗又是另一回事。

        况且李自成逃跑之前,已经将北京城的各个城门都焚烧了,现在京师是无门可守,朱慈炤的带兵进驻,根本守不住偌大的京师。

        所以当机立断,朱慈炤直接给巩永固、刘文耀等回了信,要他们组织剩余的百姓,迅速南下。

        李自成逃走时,已经有一批百姓随他而去,等到巩永固把剩余的百姓再带着南下,那么北京城便会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人力的了。

        朱慈炤之所以会如此担心,是因为按照原本的历史,满清占领京师之后,京师附近的男丁全都被剃发充军,使原本只10多万人的满清军队,却是一下子扩充到30多万。

        所以朱慈炤深深的知道,人口是多么的重要。

        “立刻组织所有北京城的百姓南下,能带多少带多少,把所有人都带到南边来,不要留下一个壮丁,一个妇女,一个孩童,沿途派人四散消息,令京畿百姓知晓,外族入侵,再留在故土,性命不保……”

        这是朱慈炤给巩永固和刘文耀的书信中所写的原话。

        同时,这几日李自成败走的消息,已经传遍京畿、河北、山东北部,包括天津卫驻守的大顺官员,也随着李自成西撤,在河北北部,山西东部,陕西西北部,聚集所有的兵力,形成了一道防线。

        李自成已经被满清打怕了,只希望能以这道防线,阻挡住接下来外族的入侵。

        但是他的这些举动,却将京畿大量的城池、州府让了出来。

        而连城墙高大的天津卫,也是弃之而走。

        原本有大顺官员维护秩序的天津卫,因为驻守的士兵撤走,却是出现了骚乱。

        原本被压制的特权阶级开始有露头之势,原本被瓜分土地的地主们也开始抬头。

        争斗,骚乱,抢夺,杀人越货,不断在天津卫上演着。

        官绅和百姓双方争斗不休,官绅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政权能够支持他们,百姓则希望能有一个政权出来为他们出头做主,双方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满清入主中原,支持了官绅,于是获得了官绅的支持,顺利统治中原。

        而朱慈炤也将要面临这个选择,到底是选择官绅阶级,还是选择百姓大众,将要看他如何抉择了。

        以前他虽说的轻松简单,但那是盐山县一个小地方,如今面临着几个省的状况,朱慈炤又该如何抉择。

        但无论他选择哪个阶级,都将会获得哪个阶级的支持,进而打破平衡,获得统治的权利。

        ……

        此时在盐山县城外,靠近东侧山坡的那边,却是新修了一座墓园,名字就叫做盐山县烈士陵园。

        无论崇祯皇帝同意与否,朱慈炤还是用了烈士陵园4个字。

        一场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