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发色(1/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学姐,你的意思是……几年前提姆先生主导的青年精英主导计划对金石同盟的部分高校进行支持,包括在1497年底成立宁溪谷学院分团,以及资助本校青年学生和学者如梅林教授吗?”我看向索菲,讲出自己的推断和理解:“然后,这个计划在学院分团这边取得成功?难道是对梅林教授的资助收获了‘果实’?”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之前在红叶楼一层会议室隔着玻璃窗“听到”的对话,就补上一句:“而且,是‘精彩’乃至‘惊艳’程度的成果?”

        “可以这么说。科研成果发表后引起了不小轰动。特别是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梅林教授来说,那是莫大的荣耀。”索菲点了下头,说:“他后来不但拿到许多重量级奖项,还得到科联会和聚能联合集团科技基金的追加支持。”

        原来还有这段过去!那么说来……

        “成果是指论文……以及某种‘发现’吗?”我回忆着当时提姆讲过的关键词,再问向索菲。

        “两者都有。论文有几篇,比如《能晶工学与工程》期刊1498年第8期和第20期、1499年第6期。中央图书馆就有,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索菲看向我,停顿片刻,淡淡地重复一声:“想要的话,就去看看吧。”

        嗯?“想要”什么?

        不……对我来说,最多只是好奇而已。

        而蕾雅就稍微积极一些。她跟上话说:“好呀,我也想去拜读一下梅林教授的重要论文!之前就听说他在学生时代取得很了不起的成就,但一直都不知道具体内容……”

        “好事。”韦娜塞过来一句:“那就拜托你们了,蕾雅,伊珂。读懂后,请麻烦转化成简单易懂的三分钟科普介绍,照顾一下理科弱势群体,谢谢了。”

        为什么捎带上我啊……

        但是,我确实也想去看看,于是就应了声“好”。

        然后……

        “学姐,那‘发现’又是指什么?是应用领域的成果吗?”我接着问。

        能引起科联会和聚能联合集团的重视和资金支持,那大概是具有较大现实意义的成就。

        那会是什么?难道说,与最近的“超高密”能晶工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有关……?

        因为,能晶科技的发展史,在经历了初期的“惊艳”,数百年来的缓慢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近几十年来的瓶颈期后,似乎在这几年取得了某种工业革命性质的突破……虽然从戴莎的信息来看,像是还处于非公开研发及小批量生产的阶段。

        当然,假如有那样的成就,应该也是无数团队和学者的共同奋斗。不过,如果真有如一盏火苗率先闪现于不知压抑了多少岁月的黑暗之中,并引起燎原的星星之火……那会否就是梅林教授的“发现”?!

        但是,如果真有那样的“发现”,怎么在几次梅林教授参与的交流和座谈会上都没听他讲过?

        相反,似乎梅林教授更多流露的是长期探索却未能突破某种瓶颈的无奈和“疑惑”……对,就如他在蔓萝咖啡厅交流会上的感言,若反过来理解,大概就是他已经有了某种觉悟,若“穷尽一生的努力”,也看不到“那朵最美的花儿绽放”,那起码要“为下一代传承希望的种子”。

        大概,就是这样?

        “嗯,应该是关系到能晶工业革命的关键性发现。不过,当年我并不太清楚具体是什么。因为苏珊还没来不及透露……”索菲淡淡地回应。

        咦?这个回答听起来“好怪”。或是说,似乎有些矛盾……?

        不过,听起来,说不定真是“超高密”特质的关键发现!也只有那种超越基准指标数倍的特种能晶,甚至能够人工制造及应用的“新物”,才可能影响新工业革命。

        只是,这“发现”与苏珊有关吗……?为什么索菲那样说?

        “苏珊学姐也知道那项关键发现么?是因为她当时和梅林教授都在科联会学院分团吗?”我不解地看向索菲:“来不及透露……为什么啊?难道那是机密研究?”

        这时,韦娜也跟上来追问一声:“那时候,苏珊学姐也参与了梅林教授的研究,是吗?”

        “这……可能吗?”蕾雅紧接着说,似乎难以置信。

        应该有可能。之前索菲不是说过吗?苏珊大二后的长假期就经常待在学校里忙研究,那不就是1497年7月之后?

        而1497年底科联会学院分团挂牌成立……难道苏珊真是1498年开始与同在分团的梅林一起研究,并发现了某项关键之物!?

        可是,就如更早之前所想的,好像又不太现实!

        因为,那时候的学院分团,或者说直到现在,不过是个既没人气也缺乏研究条件的机构,更像是科学爱好者社团组织罢了,只是入团门槛很高。

        实际上,看看红叶楼这三层,甚至连个实验室都没有。

        而二楼的小图书馆……不提也罢。

        至于当时的两人,梅林和苏珊都还只是学生,即使都是天才,但在那样寒酸的“研究”环境下,如何取得关键性“发现”……?

        先不考虑合理性,即使真有了“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