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首届内阁(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直到开朝之前,皇帝都没什么特殊的举动,甚至还按照往年的惯例,对宗室进行了赏赐。

        这让那些阳奉阴违意思了一下的宗室王侯们,又放心了一些。

        看来陛下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做做样子罢了,不管怎么说,都还是顾念同宗之情的。

        刘志每日都在后宫中,也没去理政事,又趁闲问起张让,遣送出宫去祈福的那几位妃子,如今安排得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老奴按照陛下的吩咐,都已经在年前偷偷地打发回家乡了。

        每人都准备了一些财物,之前她们自己的首饰钱财什么的,也都给她们带出去了。”

        安排好了就行,也算是了啦一桩心事,刘志点点头,“她们走之前可有说什么?”

        “诸位夫人都十分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愿意一辈子都在家中为陛下祈福。”

        刘志摇头一笑,“那倒不必了,你让人传话给她们的家族,就说朕已经放了她们,以后嫁娶自由,不必有什么忌讳。”

        这些女人的家族,大部分都是中等世家,其中一位还是当年被俘虏的安南王之女,身份都有些尴尬。

        本来大汉历来的规矩,只要送还回去的姬妾,都是嫁娶两便,但刘志如今的权威,已经远远高于历代的皇帝。

        再加上他在某些方面的铁腕手段,所以让他们不敢轻易地安排她们的未来,生怕以后刘志改了心意,会来个秋后算账。

        有了他的亲口许诺,他们也就没了顾忌,这些女人的未来也才有了保障。

        “是,这都是陛下仁慈。”

        张让微笑着领命。

        趁着这几天闲暇,刘志又把舰艇图纸拿出来仔细分析,现在虽然已经有了钢铁与木质结合的楼船。

        但主要是用在船头,蒸汽机动力也开始使用了,但由于造价高,所配备的数量并不多。

        船身的分区功能,已经与现代很接近,指南针、望远镜等等基本工具也都配备好了。

        这样的船,已经能够支撑远洋任务,而且,还有邓演多年来的航海经验,以及他们用无数的鲜血和时间趟出来的航线。

        但刘志想要的,是一艘超级舰艇,同时具有足够的货运装载力,和相应的军事力量,能够经得起普通的风浪,而且可以长时间在海上航行。

        这一点,现在的船还做不到,仅仅是蒸汽机的燃料就无法支持长时间的航海。

        即使配上刚刚研发出来的发电机,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只能采取双动力了,古老的风帆设备还是必不可少。

        在燃料耗尽又无法补充的情况下,以及风向顺利,天气和航线情况良好的时候,都可以用风帆来航行。

        为此刘志还召集了一些专业人员询问,最后的设计图他派人送往了南洋。

        那里有全国最大的造船厂,他们经验丰富,而且为了节省时间,他要求是对现有的楼船进行改造。

        忙完这件事情很快就到了正月十六,开朝第一天,文武百官们都到得无比齐整。

        吏部将所有五品以下的退休官员名单呈送了上来,人数并不多,其中一部分还被推荐留任,看来这个年假期间,朝廷各部门也没闲着啊。

        刘志略微过了下目,便批准了,他如今已不太干涉这种小事情,紧接着就是补上空缺的名额。

        五品以上退休二十人,留任的只有七人,也就说,空缺出来十三位中高层职务,其中甚至有像翰林院大学士这样的一品。

        一下子空出来这么多,对年青的官员们来说,都是个机会,当然,按照大汉朝的传统,高层官员离任的时候,都会上书推荐继任人选。

        当年胡广就是梁不疑鼎力推荐的,所以还在年前,刘志就已经接到了各位的推荐书。

        谁都想自己走了后,还能让同势力的人接替,或者也有秉公推荐的,只是留个香火情。

        这次胡广推荐的人选,是太学的太常彭越,年纪虽然只有五十多岁,学识也足够,但刘志却并不满意。

        此人是封建儒家学说的忠实代言人,梁太后执政时期,十分看重太学,招生规模达到了空前的三万人。

        后来刘志创办了四大学院和育才学校等等,太学的规模反而比从前缩小了,如今也还是保持在一万人左右。

        在教育部成立之前,太学还负责分管着全国各地的州郡官学,以及京城其他几所大型学校如雍堂和明堂等等。

        虽然太学也应刘志的要求,加入了一些新式学科,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儒学为主。

        而翰林院大学士的位置,可不仅仅是负责文化传承,还是皇帝的政务顾问,他怎么也不可能让一个思想守旧的人来担任。

        不然他费心费力的把胡广请出去,就没了任何的意义。

        所以,刘志很干脆地自己指派了董班为翰林院大学士,而教育部尚书则由卢植来接任。

        这些年来,卢植一直致力于大汉的教育事业,功绩卓著,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由他担任教育部尚书,也是实至名归。

        其余的二三四品的官员,都在推荐名额里面共同商议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