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长生牌(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一转眼到了户部休沐的日子,竹兰两口子带着昌忠去卫家,卫大人特意请了假在家。

        对于卫家而言与周侯府联姻太重要了,定亲后卫家就尝到了好处,卫大人希望女儿早些嫁到周侯府。

        两家寒暄一会,周书仁开口道:“前几日皇上还提了昌忠的名字。”

        卫大人清楚女婿的所有信息,知道女婿名字的由来,“怎么突然提起?”

        周书仁扯了扯嘴角,“皇上说昌忠也要成亲了,他等着昌忠孩子出生。”

        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昌忠的长子皇上会赐名!

        卫大人咧着嘴,这是好消息,不是谁都能得到皇上的赐名,心里盘算闺女早些成亲,他现在就期待未出生的外孙了。

        竹兰接到书仁的目光,笑着道:“既然谈到了孩子,我们也来谈谈两个孩子成亲的日子,我选了几个日期,你们看看。”

        说着从清雪手里拿过写好的日子递给卫大人夫妻。。

        卫大人一看都是明年的,一时眉头皱了下,冯氏也微不可见的蹙着眉头。

        竹兰看在眼里问,“日子不好?”

        卫大人两口子对视一眼,冯氏出声道:“我记得明辉公子明年春后成亲?”

        竹兰心思一转明白了,“昌忠是叔叔的确该提前一些,冬日成亲遭罪,    我记得秋日有几个不错的日子,我们再选一选?”

        冯氏脸上笑容深了,    “好。”

        竹兰心里叹气,    她希望儿子明年生日后成亲,    可惜不能不考虑卫家的想法。

        周书仁问卫大人,“你大儿子可有好消息?”

        卫大人嘴角的笑更深了,    “吏部有消息传出来,我家老大升一级。”

        周书仁笑着,“恭喜。”

        卫大人,    “谢谢侯爷的指点。”

        没有周侯时不时指点他,他也不会这么稳。

        周书仁受了感谢,因为是昌忠的岳家,众多姻亲中他对卫家花的心思最多。

        卫家花园,昌忠与卫大哥和二哥聊天,    卫大哥道:“我听妹妹说你在翰林院很忙,    编书很麻烦?”

        昌忠,    “我负责的书籍洋知识多所以麻烦。”

        卫大人惊讶,    “还编辑洋知识的书籍?”

        “嗯,过一阵子会将编好的书全国推广,三年后的科举会多样化。”

        昌忠敢直接说出来,因礼部已经着手准备,新任的礼部尚书皇上的心腹,现在只等着书籍。

        卫大哥心道皇上真偏心周侯府,    昌忠才入翰林院就捞了这么大的功劳,不是一般的高。

        卫大哥又格外的高兴,这是他亲妹夫,心里又感慨妹妹嫁到福窝去了。

        昌忠成亲日子定的顺利,    定在了秋收后,    竹兰对小儿子成亲早有准备,卫家也时刻准备嫁女,    哪怕定在秋收后两家也不会手忙脚乱。

        海务案已经结束,    皇上的心思一半在推广的良种上,一半在太上皇两周年和皇后周年上。

        今年算得上风调雨顺,    推广的良种长势好,随着太上皇去世两周年的到来,不仅京城寺庙的香火旺,全国寺庙的香火都旺了起来,    百姓其实很朴实,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他们就给谁立长生牌供起来。

        太上皇研究的良种,今年又风调雨顺,许多百姓认为是太上皇保佑他们。

        太上皇周年第二日,皇上带上太子和周书仁,还有皇长孙出了城。

        一行人没去庄子,去京城远一些的村子,马车没进村子,而是停在田间地头。

        皇上看着郁郁葱葱的庄家,“等明年百姓就能自己留种了。”

        太子接话,“明年良种推广会更顺利。”

        周书仁心里自豪,因为他的存在盛世已经显现,他想活的更久一些,“真好。”

        皇上侧目,他不知道周书仁心里想着什么,却能感受到外露的情绪,“是啊,真好。”

        再次上马车,来到给路人歇脚的茶摊,这条路四通发达来往都是各村的百姓。

        茶摊只有一个老妇人,哪怕皇上出行低调,老妇人还是紧张的结巴,“客,客人想喝什么?”

        周书仁开口道:“我们借此地烧些热水。”

        马车里什么都有,因为有皇长孙,还是小心谨慎一些好,古代孩子难养活一个不好命就没了,为了不给妇人招祸事,还是喝自己带的茶水。

        皇上看了一眼大孙子,默认周书仁的话。

        老妇人松了口气,她打心底不想赚这份银钱,祸福相依谁知道今日是不是祸,只是热水而已,老妇人笑着,“客人这边请。”

        周书仁带着张公公一起随着妇人离开,简易的棚子后是简陋的灶台,张公公安排人打水烧水。

        周书仁则与老妇人聊天,“只有老人家一人开茶摊?”

        老妇人觉得眼前的这位好说话,语气自然了许多,“以前带着两个孙女,年初送两个孙女去学院,您知道女子学院吧,哎呦,两个孙女学了好些东西,还会回来教老身,老身这个年纪也会写自己名字了。”

        张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