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内阁奏议(求推荐,求收藏!)(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黄阁老!你听到了吗?七十万两,无法解决两镇的情况!无法解决两镇情况,这意味着两镇随时都有重蹈覆辙的风险!届时你要怎么办!”

        朱由检一边说着,一边有节奏的敲击着桌子。

        这是他从《半泽直树》上学习到的方法,听说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压力。

        “臣……臣……”

        果不其然,朱由检敲击桌面的声音成功打乱了黄立及的思路,黄立及顿时感觉到压力倍增,额头不由得流下几滴汗珠。

        给予黄立及压力的目的达到后,朱由检便停止了敲击。

        敲击声的消失令黄立及与其他的三位阁臣内心都忍不住松了一口气,黄立及略微整理思绪后回答道:“七十万两银子固然不够,但是臣与胡侍郎商讨过后,决定在对固京、延绥两镇清理军屯!”

        清军屯三个字一出,朱由检不由得高看了胡延宴一眼,他确实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上去文文静静的家伙竟然还有心狠手辣的一面。

        朱由检可是清楚的记得历史上在陕西清理军屯的孙传庭是什么结局,来自陕西乡绅的奏本与地方的奏本拼命的朝京师送。

        两年的时间,孙传庭受到的弹劾比洪承畴等人要多的多。

        更有甚者(指杨嗣昌)上疏朝廷:秦督(孙传庭)玩寇的言论。

        当然这种得罪人的事情,孙传庭只干了两年就被朱由检下狱。

        孙传庭离去令陕西无一不弹冠而庆。

        崇祯十五年,孙传庭想要再度复制他崇祯九年的政策的时候,弹劾的奏本再次传到了京城说孙传庭养寇为患者,意图谋反。

        历史上的自己强令孙传庭出关,然后兵败。

        可见清理军屯是一件多么得罪人的事情,朱由检跟怀疑胡延宴到底是嘴上说说还是真的下决心清理了军屯!

        “清理军屯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朱由检先是对胡延宴的政策表示赞许,而后话锋一转问道:“但是你应该知道,清理军屯是一个得罪人的事情!没准你才刚刚开始着手清查军屯,弹劾你的奏本就要到达内阁!届时你该怎么办……”

        对于弹劾毫无办法的胡延宴只能答道:“微臣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尔!”

        朱由检思考了良久,在清理军屯方面朱由检显然更加的信任孙传庭,只不过孙传庭现在就任商丘知府,贸然将孙传庭从商丘知府调任到陕西恐怕会引起某些不必要的误会。

        思考了片刻后的朱由检决定赌一把,反正现在还是天启七年,自己还有去年的本钱。

        要是崇祯三年的话,朱由检真的要考虑两孙传庭调任去陕西办公。

        下定决心的朱由检对胡延宴命令:“胡延宴!本王可以给你140万两!”

        黄立及与施凤来听后脸色大变,内阁到底找140万两给胡延宴。

        胡延宴的脸上则流露出喜色。

        朱由检接着说道:“本王不仅给你140万两,同时给你在固京、延绥两镇独断专机的权利!等一下,我会去大兄皇帝陛下卖力为你求的一柄尚方宝剑!凡是固京与延绥两镇不听从的官员皆可以先斩后奏!”

        胡延宴的脸上喜色更甚,黄立及心中不由得多出了一分嫉妒。

        “臣谢货陛下!”胡延宴冲朱由检叩首道。

        “先不要谢本王,你还是想想如何整顿两镇吧!140万两可不是那么好拿的!”朱由检对胡延宴说着。

        “王爷,内阁现在……”

        黄立及刚想要告诉朱由检户部财政拮据的时候,就看见户部尚书郭允厚、吏部尚书房壮丽与掌管关太仓银库的涂文辅一前一后出现在文渊殿中。

        “臣郭允厚/涂文辅/房壮丽见过信王千岁!”郭允厚、房壮丽与涂文辅一同在朱由检的面前下跪。

        “起来吧!”朱由检抬了抬手,转头对黄立及说道:“本王叫户部、吏部两位尚书与涂伴伴一同来到文渊殿商讨没有关系吧!”

        “王爷圣明!”黄立及只能拍马屁道。

        “圣明不圣明先不说!”朱由检将目光转向户部尚书郭允厚道:“郭尚书,户部现在真的就那么拮据了吗?”

        “启禀王爷,户部真的已经没有什么钱了!”郭允厚苦着脸对朱由检回应道:“辽东的军饷原本是由南直隶、湖广、四川四省之地供应,天启二年奢安逆贼发动叛乱!户部不得不将四川、湖广、两广部分税收进行节流用以镇压西南的叛乱,辽东方面我们也不敢放松警惕,只能将原本属于河南、山东、乃至陕西的部分辽饷全部运送到辽东!户部能够存下来的银子也只不过是100多万两左右,就算这一百多万两也需要精打细算使用!”

        郭允厚的哭诉令朱由检顿时感觉道脑壳疼,好好的一个老大帝国,扣除杂七杂八的军费竟然只剩下了100万两的现银。(这里的现银,不包括进入内帑的金花银,还有太仓的固定银子。因为明朝收的是实物税,实物税中的大头是粮食,一百万两只是现银同样也不包括粮食!)

        实在是让人贻笑大方。

        “难道就没有随便办法了吗?”朱由检心有不甘的询问道。

        “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