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番外三 他们的子女(1/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对于民间倾城的看客们来说,    自从廉亲王成了新帝跟前的红人,就一直在忙于政务,恐怕是没有时间写话本了。

        朝廷政务繁忙,    廉亲王又是两朝内务府总管,恐怕比一般的官员更忙碌吧?

        有人打趣道“当初倾城写话本挖苦王爷的时候,    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有成为王爷的那一天?”

        茶楼说书人正在休息,    闻言笑道“廉亲王本就是阿哥,当然是想过了,还有他那些兄弟们,    现在他名声那么响,    其他兄弟早就知道那些话本挖苦王爷的倾城就是他了。”

        “当初还有人说倾城肆意抹黑王府,挖苦王爷,恐怕要招惹杀身之祸,谁能想到倾城其实家住王府,自己也成了王爷,    自然对王府少了敬畏之心。毕竟他不是在挖苦别人,也可能是在嘲讽自己和兄弟们。”

        “后宅之争在高门大户之中或多或少都有,    那都是利益牵扯呢,不可说不可说。”

        “近些年的话本有许多都仿写了倾城早年的宅斗之作,令人大饱眼福,倾城自己却洁身自好,后院只有当初皇上为他指的八福晋一个,    两人生育有一子一女,    感情甚笃。”

        “嘘,我啊,    听说来一则小道消息,    说是廉亲王有纵欲过度的名声。”

        说书人立刻横眉,    一脸被冒犯的模样“胡说八道!你可是想要在此污蔑倾城?”

        “倾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与廉亲王王妃琴瑟和鸣,没见那些想要趁机贴上去的全都铩羽而归了?哪里传来的纵欲名声,定是有人造谣!”

        那人有些讪讪地摸了摸鼻子,不敢再多言。

        得,这位是倾城的看客,心里向着倾城的。

        “好在,廉亲王到底还是心软,将结局都给了出来,不至于让人抓心挠肝地一辈子都盼着。”

        “心软?那样遵循史书的结局,可一点没让人看出心软在哪里。”

        “这不是还有《书中客》吗?”

        “害,别提了。《书中客》的结局不是倾城所写,而是旁人编撰。”

        他们聊着聊着,又聊到了廉亲王接母妃良妃娘娘回府中养老一事。

        不知从哪儿传来的消息,有鼻子有眼的,让民间都以为倾城的生母良太妃娘娘美若天仙。

        话题又转去了当年理亲王出海时的盛况,皇上亲自前去送行,时隔两年后理亲王再次回归大清,带来了大量的种子与人才,满满一船的货物。

        大清种上了自己的金鸡纳树,之后就可以自己生产对疟疾又奇效的金鸡纳霜。

        良太妃自打住进廉亲王府,过上舒心的老妇人生活后,便时常会来胤禟所开的茶楼里听话本,外头的各种小道消息就跟潮水一样涌入耳中,难怪人们过去探听消息去酒楼,如今探听消息全都是茶楼呢!

        今日她来,就听见外头敲锣打鼓地在欢腾,都不需要去打听,那声音自己就传入了耳中,

        “号外号外,倾城再次动笔,将写新作《海上之王》!这将是时隔多年后倾城的最新作!原作理亲王亲自所写的《理亲王出海巡游记》已然刊登在书肆。”满街的铜锣敲响,人们奔走相告,而理亲王外出巡游之时写下的记录,成了打开当下文人眼界,为后世带来丰富史料的第一手史料。

        而胤禩所写的《海上之王》,以他那娴熟激烈的文笔,将理亲王出巡的经历写得跌宕起伏,成了动人心弦,可以编成戏曲、舞蹈来进行表演的话本作品。

        与《海上之王》同一时期写的话本还有又以巨作,名曰《大漠女王》,讲述的是公主恪靖嫁去大漠后的经历,写的是她如何从大清公主,成为大漠女王,为大清与喀尔喀蒙古之间构建桥梁,促进外蒙古融入大清,为国土之融合做出巨大贡献的传奇人生。

        倾城再启新作,看客们欢呼之声不绝于耳,可见无论隔多少年,这一代喜爱倾城的人都已经将他的著作刻入心底了。

        其中一位已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乐道“我幼时听倾城话本,如今已成家立业,没能想到这么多年了,还有机会再看新作,这回可不用听别人说故事给我看了,我可以去买来自己看看。”

        倾城过去的那些话本,在他的童年之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回忆与心理阴影。

        至于心理阴影有哪些,不可说不可说,他小时候做噩梦就是怪听了倾城的怪谈故事狐仙复仇。

        他们激动地聊起了理亲王出海时的盛况,聊起嫁去漠北蒙古的恪靖公主建立蒙古与大清贸易往来的商市,为京城带来一批又一批的牛羊。

        接着又聊到了公主出嫁,于是纷纷猜测良太妃什么时候嫁公主,她家的女儿长大了,想要求娶之人都踏破廉亲王府门槛了。

        先帝的子女太多,能分散出府的皇上都分散出去了,以减轻内务府的开销,像胤禩这样要接母妃与妹妹回府的,奏折一递就批准了。

        良太妃乘坐马车回府,府中已经有两活宝等着她了。

        下学后回府的长孙的弘旺,还有刚从跑马场回来的敦静,他们二人年龄相近,偏偏弘旺比敦静年龄要大,辈分上却差了一截。

        这两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