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自她而始(2/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当然这一制度也有弊端,政令不够灵活、官员容易内斗……但现阶段这些还不算要紧,为打造一个精密且强大的国家机器,只能暂且忽视。

        官制既变,选官之法当然也要跟着变上一变。目前官吏的选拔全靠察举征辟,这既不符合姜佛桑所愿,亦不符合大宣所需。

        她先是宣布要大兴文治。在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著书编书的同时,严命北部各地官吏,如发现有从中州避难而来的饱学之士,必要予以资助和安置。

        跟着下令今后凡大姓子弟仕进必先经都监。

        接着祭出大招,设太学、置明师。太学馆即是前任国君劳民伤财于王城东南营建的新宫。

        各州县也要建立公学。全国学子,无论是何身份,只要有才能,通过考核就能进入太学。

        若再通过太学的考核便可被委任官职。得甲等者可直接在朝廷任郎官,得乙等则可获得补吏的身份,然后分配至地方任职。

        此举引发了轩然热议。

        勋贵豪富子弟通过族学家学等私学才能习得的知识,而今连平民百姓也能学了?

        姜佛桑不顾众议坚持推行——中州之鉴在前,门阀通过垄断知识传播进而垄断入仕通道的事决不能在南州上演。

        朝臣随即从尚书令商泉陵处了解到,即便设立太学,每年能得甲者也没有几人。

        而且凡太学出身的郎官,不仅要参加郎署的考核,另外还加设了一道殿试。殿试由国君亲自出题主持,军政时事、天文地理、海事国防,无所不包……想来能通过者更是寥寥。

        是以选拔出的学子,大多数都是作为地方官的掾属,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的政绩后才能获得升迁的机会。升迁之路要经长官察选,而后同样要经郎署考核和殿试……亦不容易。

        反对之声也便小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