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 生日快乐(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首先,皇帝追封本生父希瓐为荣王,本生母全氏为国夫人,以弟与芮嗣之。

        (吴知古做替身的那位荣王妃的老公,新近病逝,嗣子的王号改成了“宁”,“荣”这个王号,  就归了皇帝的本生父,而吴知古就成了宁王太妃的替身了;另,皇帝的胞弟名叫赵与芮。)

        追封皇帝的本生父,封诰其本生母,本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次封诰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  全氏仅仅是“国夫人”,而不是“荣王妃”,虽然也有“追封”的爵位应比在生者高一级的解释,  但明眼人还是看的出来,全氏的封诰,明显是被刻意的压低了。

        表面上,封诰皇帝本生父母,不干皇太后的事情,但事实上,这正是史弥远对皇太后践诺:皇帝推崇嫡母而贬抑生母。

        接着,右正言糜溧上表,请皇帝“承顺东朝,继志述事,一以孝宗为法”,又,“新政之切者,曰畏天,悦亲,讲学,仁民”,  云云。

        皇帝表示嘉纳。

        东朝指皇太后。汉,  皇太后居长乐宫,因在未央宫之东,故曰东朝;而“畏天、悦亲、讲学、仁民”四者,一头一尾的两个,都虚头八脑,重点在中间的两个:“悦亲”就是悦皇太后;“讲学”,就是讲理学。

        朱著进读《高宗宝训孝德卷》,言:“高宗当中兴艰难之初,钦事慈宁太后,始终极孝;愿陛下以高宗为法。”

        皇帝亦表示嘉纳。

        (朱著,史弥远“褒表老儒”的对象之一,见上一章。)

        糜溧的上奏、朱著的进讲,都算是在做舆论的铺垫。

        铺垫的差不多了,便有比较实际的动作:

        诏名皇太后居殿曰“慈明”。

        诏以五月十六日为“庆寿节”,君臣黎庶,普天同为皇太后寿。

        五月十六日为皇太后的生日——当然,今年的五月十六已经过了,  这个“庆寿节”,打明年开始正式过。

        丞相、皇帝都很懂事儿,皇太后投桃报李,手书曰:“吾年晚多病,志在安闲,嗣君可日御便殿听政,今后便撤帘。”

        就是说,取消“垂帘同听政”,将政权都交给皇帝。

        臣寮们一片赞颂:“伏读太后还政御札,前代母后勉强不能为之事,而太后圣断行之,略无难色,实为万世母后临朝之法!”

        但皇帝说,“朕受太后之恩如天,朝夕思之,未知所报,便当力请!”

        于是,皇帝面请皇太后,说“儿子年轻,社稷至重,还是要上烦太后的慈虑,多操持几年,儿子也好认真读几年书”,但皇太后的态度很坚决,皇帝三请,皇太后终是不允,同时,命令大珰“撤帘”。

        彼此的戏,都演的差不多了,皇帝表示,不能不“顺从慈意”,不过,“若有大政疑难不能决者”,我还是要“请慈训”的。

        皇太后那边儿的局面,既然已经安定,这个气力,就该往自己身上使了,即是说,打造“明君”“圣君”形象。

        一日之内,连下二诏:

        其一,“朕初纂丕图,亟受慈训,既御经幄,日亲群儒,深念进德立治之本,实由典学,朝夕罔敢怠忽!尚赖诸贤悉心启迪,无有所隐,朕当垂听,益加自勉。”

        这是加固已有的“谦虚好学”形象,并对理学一派示好。

        其二,“霜作非时,朕终夜为之不安,当益恐惧修德,凡有阙失,无忘忠告。”

        这是表示俺心系黎庶疾苦。

        程珌进读《三朝宝训》,君臣对话,除了起居注记录外,更第一时间,宣之于外,颇堪品味。

        (程珌,亦在“褒表老儒”之列,见上一章。)

        程珌:“艺祖皇帝受禅之初,与三军约,不许杀戮一人,自此圣圣相承,守为家法。”

        (艺祖,有文德之祖,太祖或高祖的通称,也即是赵匡胤了。)

        皇帝:“祖宗以仁立国,朕当以仁守之。”

        皇帝问:“《宝训》中云:‘治世少而乱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何也?”

        程珌答:“治世所以少、乱世所以多者,正缘君子少而小人多也。盖君子初未尝少,圣君出而君子多;小人初未尝多,庸君出而小人多。”

        (言下之意,俺们既一定是“君子”,您自然就是“圣君”了。)

        与此同时,宫内的档案,对于皇帝的履历,大致记载如下:

        “讳昀,太祖十世孙,父荣文恭王。开禧三年正月癸亥,生于绍兴府虹桥里第。前一夕,荣王梦一紫金帽人来谒,比寤,夜漏未尽数刻,室中五采烂然,起视,赤光属天,如日正中。生三日,家中闻户外车马声,亟出,则绝无所睹。幼尝昼寝,人忽见体隐隐如龙鳞,咸神异之。嘉定十三年,授邵州防御使。同年闰八月,立为皇子,改赐名,封成国公。”

        “紫金帽人”,“五采烂然”,“赤光属天,如日正中”,“体隐隐如龙鳞”,诸如此类,是不是瞅着很眼熟?

        “家中闻户外车马声,亟出,则绝无所睹”倒是还有点儿创意。

        “造君运动”以“以生日为天基节”的诏书,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