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2/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好的。”张春华一口答应,拉着李媛来到两床古琴前,指着其中一床,道,“小娘子如不嫌弃,就用我的吧。”

        “怎么会?我开心还来不及呢。”李媛笑嘻嘻的坐下,道,“夫人,我以前都没学过,夫人能讲给我听吗?”

        “这是当然。”张春华微笑着坐下,道,“小娘子请看,我和夫君的琴叫仲尼式琴。还有其他外形的琴,我家没有,听闻小娘子学成后要游历四方,在别的地方可以看看其他式样的琴。”

        原来仲尼式是古琴的外形名称,听张春华的话,还有其他外形的琴。李媛觉得有些可惜,自己无缘得见其他式样的琴。

        “小娘子请看,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宽约六寸,厚约二寸。”

        李媛小心翼翼的抱起琴,耳听张春华道“我和夫君的琴不是整木做的,是由桐木面板和梓木底板胶合而成,然后髹(第一声,xiu即用漆涂在器物上)漆。宽的那头叫琴头,窄的那头叫琴尾。”

        张春华看着观察古琴的李媛,问道“小娘子有什么发现没?”

        李媛把琴放在桌上,指着琴面上十三个白点问道“这个是什么?”

        “这叫‘徽’,象征十二个月,最大的那颗代表闰月。”

        李媛歪着头道“是不是弹琴的时候也会用上徽?”

        “没错,徽是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标志。同一根弦,按在不同的徽位上,音色也不同。”

        这个李媛知道,小时候玩游戏,把尺子一端放在桌面压住,另一端悬空晃动。悬空的长短不同,声音也不同。也许徽位的原理就是这个。

        “那这个又叫什么呢?”李媛指着琴头旁边的木头,问道。

        张春华温和的笑了笑“这个叫‘岳山’,架弦用,是琴最高的地方。岳山旁边的,叫‘承露’,琴弦从这里穿过系好。”

        “你看。”张春华指着琴尾的木头,道,“这个叫‘龙龈’,也是架弦用的。”

        “龙龈旁边有花纹诶。还挺好看的。”

        “这叫‘冠角’,又叫‘焦尾’,是装饰用的。”

        李媛侧头看着张春华,问道“焦尾是说焦尾琴吗?”

        “蔡大家制焦尾琴,无人不晓。我们附庸风雅,也把这个叫‘焦尾’了。”

        李媛不禁失笑感情蔡邕拿烧着的木头做琴的事传得这么快了,好像在追星啊。

        “小娘子还有其他想问的吗?”

        “有有有!”李媛忙不迭点头,小心翼翼的将琴翻个身,指着大小两个槽,道,“这个叫什么?”

        “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声音从这里传出。”

        这就是出音孔吧?原来古琴有两个出音孔啊!可琴头这边七个柱子是什么东西?

        张春华顺着李媛的视线看去,道“这叫‘琴轸’,是调弦用的。你看琴头旁边的这两块,这叫‘护轸’。顾名思义,就是保护琴轸的。”

        李媛注意到琴头有块凹下去的地方,问道“这里叫什么?”

        “这叫‘凤眼’。”

        李媛再次将手中的琴观察一遍。七根琴弦靠徽位的最粗,最下面的弦最细。它们从承露开始,经过岳山、龙龈,转向琴底两个柱子。

        李媛指着两个柱子问道“这两个又是什么?”

        张春华微微一笑,道“这叫‘雁足’。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李媛抱着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

        张春华笑道“那我告诉你吧。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琴尾也有一个暗槽,叫‘韵沼’。和龙池、凤沼相对应的地方,各有一个对应的木条,叫‘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的东西叫‘天柱’,靠尾一侧的叫‘地柱’。”

        李媛抱琴对着光线看,怎么也找不到纳音、舌穴、音池的位置。

        “想看到纳音,得把琴拆了才能看到。”张春华的语调非常清冷。

        李媛对着张春华面前的琴,将自己的琴放在桌上摆好。琴尾在左边,琴头在右边,要悬空,把琴轸露出来。琴身不能放在桌子正中央,应当朝自己这边靠近些,想来是为了方便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