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其人

    脂砚其人
    恐怕薛素素也不曾想到,当年所用的砚台,此前、日后都会有此奇遇奇缘。其实,薛素素自己的命运倒是与这方脂砚颇为相似,如此美好,又如此多舛。她当年选定的这方脂砚倒是与她的身世命运不谋而合。
    “脂砚斋所珍之砚,其永保。”“刻字书法和刀法都很劲道,系乾隆精工”。这行刻字出于谁手,已无从考证,有人认为是脂砚斋自题,另一种观点是认为曹雪芹代为题记。
    吴地依着太湖流域的鱼米之肥,而锦绣繁华、温柔富贵。薛素素、曹雪芹均生于此地。脂砚为曹雪芹祖父曹寅收藏,曹寅去世后,传至曹雪芹,那么脂砚斋作为曹雪芹身边的重要人物,收藏这一方脂砚便有迹可循。
    自此,薛素素和《红楼梦》、曹雪芹、脂砚斋有了奇妙的关联。而“脂砚斋”为何人,说法不一,至今仍是悬谜。
    清乾隆年间,文字狱稍有缓解,曹雪芹的惊世巨著《红楼梦》才开始以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传到宫廷中,乾隆皇帝和皇太后也有读过。当时抄本名为《石头记》,伴随此书一同流传的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此时,脂砚斋与曹雪芹开始并驾齐名,交相辉映,如同日月,照亮文化时空。脂砚斋与曹雪芹其人其事,真实地记载在朋友所写的笔记和诗文里,也时隐时显地出现在《石头记》的字里行间,还有脂砚所批注的一千多条精美如诗的短章中。
    后来《石头记》抄本佚失,流传到后世的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幸好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所作批语中多次提及的人物评价,让我们能够更好了解曹曹雪芹的身世、遭遇,也有助于了解《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人物命运与故事梗概。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直至程伟元、高鹗二人续作后四十回,并印成一百二十回版本,此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并原批才遂渐不为人所知。
    脂砚斋的点评,不但揭示了曹雪芹的家世,透露了文中寓意,注释词语典故,更重要的是,脂砚斋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和总纲。
    脂砚斋应该是非常熟悉曹雪芹的,他了解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全过程,对人物命运、故事脉络洞察秋毫,透露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创作内幕。她不但决定了书的名字,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书的内容。
    脂砚斋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红楼梦》过程中的一个关怀者和协助者,然而她始终未曾露面,关于自己的姓名、身世讳莫如深,令后世探寻不止,争论不休。
    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认为脂砚斋是一女子,即史湘云的原型。这个史湘云并不是书中的那个史湘云,而是曹雪芹的妻子。在《石头记》先前的铺垫中,可以得知宝玉家破人亡后出家为僧,而书中众女子中只有史湘云没死,最后嫁给了宝玉。所以推断出是史湘云即是曹雪芹的妻子,他们一人写书,一人做评,也即“一人一脂,余二人也。”
    “我看脂批红楼,有几段平实的批语使我感慨,我颇愿相信脂砚斋的主人即为曹雪芹的红颜知己,一是可证那红楼一梦也不尽是虚无。‘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终也是有摹本的。那公子原本情深,那小姐薄命堪怜。二可证曹雪芹潦倒之时,终还有一位于富贵繁华中一起走出来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细述过往点滴。脂批中最着名的几句,亦是我神痴流连的‘能解者方有辛酸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
    周汝昌先生还说《红楼梦》是一部“伪装了的记实小说,绝非一般的虚构小说”。
    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也说《红楼梦》中人物大都是“真有其人其事”。其中,书中的史湘云,隐写的就是脂砚斋,她以胭脂作墨,饱蘸挥毫,细细批点《石头记》的奇女子。
    如果脂砚斋果真是一女子,那这一方脂砚,竟联系着两位女子的生命。那隐约可见的胭脂红晕,就像是一抹柔美生命的颜色,虽已黯淡,但痕迹不消。
    曹雪芹本人经历了曹家由盛转衰的过程,曾经曹家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祖母孙氏成为康熙皇帝的乳母;曹玺得到康熙赏赐蟒袍,又加封一品尚书衔;曹寅担任康熙的御前侍卫和两淮巡盐御史;曹寅长女由康熙赐贵族姓氏曹佳氏,赐婚嫁多罗平郡王,所生嫡子袭平郡王爵;曹寅次女嫁康熙心腹御前侍卫;康熙六次南巡,曹家五次奉旨接驾;江宁织造这个有朝廷垄断的、掌管巨额财富的职位由曹家世袭了三代人几十年。曹家当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江南名门世家。
    后来,曹家被雍正御批满门查抄,一家人几乎处于绝境。曹雪芹的父亲曹頫,时任江宁织造,被流放千里。曹雪芹也被迫由“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南京,颠沛流离北上京师,最后在北京西郊偏僻的西山,借居在一处残垣断墙的破院里。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清著名诗人,主编过《全唐诗》。曹雪芹受到祖父的熏陶,才华横溢,即使身处绝境,依然热爱读书写作,也为创作出充满华章佳句、字字珠玑的《石头记》奠定坚实基础。
    与曹雪芹同处一代的诗人潘德舆,“每读《石头记》,每每感动泪如雨”,曾撰文记录了他所目睹耳闻曹雪芹的生活状况
    他每夜挑灯写书,无钱买纸,便将旧皇历拆开,在背面书写。他画技出类拔萃,最喜爱画“石头”。
    曹雪芹友人敦敏给曹雪芹“石头”画的题诗,写尽雪芹胸中凌然浩气“傲骨如君世己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曹雪芹自诩“石头”,也最喜爱画“石头”。那这块石头可是脂砚这方如玉之石?他奋笔疾书落笔蘸墨用的可是这块脂砚?
    在曹雪芹成婚时,友人所赠书箱上,刻有一首诗,诗中亦提及顽石
    “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
    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她自始自终,以脂砚斋为笔名,隐去了真名。这个女子,是曹雪芹童年真挚珍爱的伙伴。然而她命运多舛,其家在雍正初年败落,她蒙难被迫颠沛流离,惨遭不幸,沦落青楼,失去音迅。”
    曹雪芹始终没有忘记她,多方打听后终于托一位友人侠士把她从青楼中营救出来,促成患难重聚。这对有情人同为天涯沦落人,历尽沧桑重逢后,一起继续了《石头记》的写作和批注。”
    脂砚斋初读《石头记》时“哭一回,笑一回。”直到合作完成初稿,她说“哭成此书。”
    她是曹雪芹的知音,敬佩雪芹的为人处事和铮铮傲骨。她以“史湘云”为名而显身,以一身傲骨,表达她对曹雪芹生死不渝的爱情,“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脂砚斋为《石头记》洒泪无数,她“伤心笔,堕泪笔”,“血泪盈面”,“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余不禁失声大哭”,“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伤哉,宁不恸杀”,“余几失声哭出”,“是语甚对余幼时可闻之语合符,哀哉,伤哉”,“令我哭一回,叹一回”,“我不仅泪流一斗,湿地三尺”。
    正如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将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
    乾隆二十八年除夕之夜,刚过四十岁的曹雪芹,终因饥寒交迫而病逝。脂砚斋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在与曹雪芹成婚时友人所赠的书箱上,脂砚斋含泪刻了一首诗
    “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
    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诗中的续书当指脂砚斋点评的《石头记》。
    曹雪芹逝世后,直至脂砚离世前,这十二年间,脂砚斋仍为雪芹常思常哭,“泪亦待尺”。她在离世之时,还写了最后一条《石头记》的批注。“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这是一曲悼念曹雪芹的挽歌,也是她离世前夕的血泪绝笔。
    有关这方脂砚的故事都让人不忍卒视,读罢又令人不胜唏嘘!
    这一方脂砚在尘世中历经五百年轮回,起于永乐年间,穿越明朝鼎盛时期、明朝晚期、清康乾盛世、民国时期,最终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如另一块跨越千年、充满传奇的奇石美玉“和氏璧”!
    永乐年间吴家一位命运多舛、娇美如玉的宫人,秦淮河畔艳压群芳的薄命才女薛素素,“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少小相识、饱尝辛酸的红颜知己“脂砚斋”,是否能预料到他们曾经珍爱的脂砚也如其身世一般辗转离奇,是否会感慨命运与缘分的翻云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