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北上途中杂事一二

    第二天清晨,武安港,五艘登陆舰,五艘三千吨级的杂货船,悄然驶出,从禁江口出海,沿着海岸线南下,从红河口进入红河,逆江而上。
    前一天的碰头会议开了一个下午,临近结束的时候,从工地上回来的任建强也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会,对援滇先遣队在保胜的工作思路做了多种推演和预案,这种严谨的作风让刘永福大开眼界。
    晚上,陶夫民和刘永福住在一起。陶夫民知道刘永福虽然同意了卸甲归田,但对于一个一辈子在军武中的人来说,要想彻底释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陶夫民跟刘永福做了非常深入的交流。
    陶夫民在国防军这一年多时间,学会了国防军的处事方式,长痛不如短痛,要让刘永福不带任何情绪的退役,唯一的办法是让刘永福对自己有很清醒的认知。
    陶夫民将自己在党校参加的那次兵棋推演全盘托出,全部告诉给刘永福,不仅告诉刘永福推演的结论,也告诉了他推演的过程。
    刘永福听到这个消息,整个晚上都没有睡着,一直在反思,即便上船之后也是神情恍惚的样子。谭林想上去关心一下,也被陶夫民拉倒一边。
    “谭司令,让刘老将军自己去琢磨,作为黑旗军的首脑和精神领袖,他琢磨透彻了,我们在保胜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这件事上,我们旁人是无法帮上忙的。”
    了解了详情之后,谭林笑了笑离开,让陶夫民在一旁陪着刘永福。对刘永福,谭林还是有信心的,他来到这个世界与本土人接触多了,他学会了从不轻看任何一个人。
    穿越众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但并不意味着穿越众就比本土人优秀,这些能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人岂能是善于之辈?即便曾经不称职,那三个问题也仅是时代的局限性和现实所导致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后人总结和评述,只能算是马后炮,对曾经发生的事情没有一点帮助,仅算是提高大家的思维能力罢了,在谭林眼中还不如当事人当时的决策呢。
    从武安到保胜,是内河航行,安全问题到不用操心,登陆舰上的装备在红河上是无敌的,但航速没有办法提起来,而且航线也是弯弯曲曲的,赶到保胜至少得一天半时间。
    呆在船上,谭林感觉很是无聊,陶夫民和刘永福没空,他只好去找医疗援助队的负责人何文轩中校聊天打屁打发时间,国防军除了第一批新兵,基本上所有的官兵都算是他的“学生”。
    何文轩的年龄和谭林差不多大,一年兵,从新兵训练营出来以后,直参加过苏门答腊岛的剿匪作战,那还是新兵例行的见血训练,后来一直没有赶上对外作战。
    不过,这小子学习能力非常强,一直被姜戈放在身边调教,要不是为了避免拔苗助长,早就提上校了,不会还在少校这个军衔上打滚,现在这个中校还是因为援滇任务才临时提上来的。
    何文轩和特种兵走的不同的路线,他是走参谋体系,是作为国防军智囊型军官培养的种子。这次对滇省援助,袁牧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指挥官,才从姜戈手中将他要了过来。
    在武安等待陶夫民那几天时间,何文轩一直跟着这个曾经的教官混,抛开曾经的上下级关系和师生关系,两个人也算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了。
    “文轩,这几天和刘永福这样的老将打交道,有什么感受?”有缘书吧
    “教官,这几天,你忙的时候,我一直在了解刘老将军在这里抗击法国人的战例,他们的武器装备相差法国远征军很远,在这种条件下还能打胜仗,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不过,我从各战例中确实有些感悟,现代武器装备面对冷兵器,碰到一些善战之辈,没有完备的交通和后勤是非常头疼的,这让我心中曾对游击战有些轻视的想法是很大的敲打。”
    “你小子现在知道特种兵的意义了?”
    “嗯。”何文轩很不好意思的低头回答。
    何文轩自己一直以儒将为目标,对战略、战术研究兴趣非常浓厚,姜戈虽然也常提醒他还要加强单兵技能的训练,但他一直没有太过重视。而姜戈也没有太强求,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将何文轩培养成智囊军官也不错,反正战场上也不差他一个人。
    “战略战术是很重要,排兵布阵做得好可以事半功倍,但部队的作战能力不仅仅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与你自身对比有非常直观的感官,你才能将部队用到刀刃上。”
    “我们武器很先进,几十年内,甚至百年内,那些洋鬼子都不一定能够超越我们,但我们不可能永远全部领先,他们总会在某些方面赶上我们的,那么,我们国防军就只能在单兵和战斗意志上超越他们,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战争的根本是步兵的对抗。”
    国防军虽然传承于陆军兔,但毕竟不是在血火锤炼中成长起来的部队,差距还是很大的。各种认知上的问题,这些国防军火线提拔的军官身上都会存在,穿越众只能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调教。
    来自资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谭林等人的见识远比这个时代的人要广得多,对何文轩存在的那些小问题,有刘永福这样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老将作为对比,他自然会抓住这个机会来提点何文轩,让他更快的成长。
    “谢谢教官,我会虚心向刘老将军和黑旗军将士请教的。”
    “嗯,有这个想法就对了,你别看黑旗军将士现在没有你们厉害,一旦等他们成长起来之后,你们在他们眼中就是菜鸟、雏鸡,加油吧,少年。”
    卸甲归田的黑旗军老兵依旧保持原样,身着黑旗军军服,也没有像进入新兵训练营的黑旗军士兵那样剃发,他们要深入到保胜周边两国山区寻找滞留的战友和家属,将他们全部转移到保胜。
    不过,谭林还是为他们配发了九二式手枪,每只手枪都加配了四个弹匣,至于九二式手枪射击枪口上跳严重的问题,在这些使用冷兵器的老兵手中还真不是问题。
    在武安,谭林第一批训练的就是这三百退役老兵,训练科目只有一个,手枪射击,每天要打完500发子弹。这些老兵给谭林带来了惊喜,他们这么短时间的训练,居然做到了全部九十环以上的成绩,这实在是太意外了,和他曾经训练的所有新兵相比,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三百人会分成三十个小队,每个小队十人,每个人身上有五个弹匣,加上另外子弹携带的四包子弹,几乎做到了人均220发子弹,他们原有的冷兵器也没放弃,这样进山,安全问题基本不用担心。
    不过,九二式手枪寿命不够,打3000发子弹就会报废的缺点倒是一个麻烦,等他们这次任务完成之后,不知道会不会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