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其事

    其人其事
    朱瞻基作为一个极为优秀的守成之君,既不像朱元璋、朱棣那样冷酷多疑,又不似弘治帝、隆庆帝那样依赖大臣,更不像嘉靖帝、崇祯帝那样刚愎自用。朱瞻基既有治国的才能,又有文化艺术的天赋,既有军事才能,又能体恤臣下,既是随性风流,又有专情一面,可以说他几乎是中国古代太平天子的集大成者。比起唐玄宗,他的头脑似乎更为清醒;比起乾隆皇帝,他对待臣下又更加宽容。
    在朱元璋和朱棣冷峻严酷的执政之后,明朝能够迎来这样一个全才型的皇帝,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也正是他把明朝的发展推向了极盛。但很可惜,朱瞻基只活了38岁,执政了短短十年,这又是明朝的不幸。他的儿子朱祁镇,虽然从小也是聪明伶俐,但没有被良好教导与指引,长于深宫的朱祁镇最终让大明江山走上了夕阳西下的不归路。
    此外,安享富贵的太平天子朱瞻基,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喜欢蛐蛐,上行下效,各地官员为了阿谀奉承,采购上好蟋蟀送入宫中王府供皇帝与王公贵族玩乐。以至于清朝的作家蒲松龄在《促织》一文中为了讽古喻今,描述了皇帝的这一爱好给老百姓造成的悲惨处境。虽然明宣宗爱玩蛐蛐之事在《明宣宗实录》中并无记载,但是,近年在景德镇明代官窑出土的蛐蛐罐有力佐证了明宣宗的这一爱好。
    在整个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中,朱瞻基也算是除了朱元璋、朱棣之外,最可圈可点的一位守成明君了。《明史》评价他“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谷应泰也认为“高、成之政,非仁、宣不粹”。也就是说,朱瞻基的确将朱元璋和朱棣奠立的基业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而吴贤妃正是这样一位千古明君的后妃,并且获得了贤的封号殊荣。《明史》中关于吴贤妃的记载是
    吴太后,景帝母也。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封贤妃。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复辟,复称宣庙贤妃。(译文吴太后,是景泰帝朱祁钰的生母。明宣宗朱瞻基为太子时入选到宫中。宣德三年的时候,封为贤妃。景泰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称帝后,仍然成为宣庙贤妃。)
    正史中的记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愿,记录往往虚实兼有,文字也是冠冕堂皇的。
    另一部明代著作《罪惟录》中是这样记载吴贤妃的
    贤妃吴太后,代宗生母也,都督彦名女。初为汉王宫人,汉王以叛诛,宣宗赦其罪。实生景皇帝,中外未知之也。年七岁,而上疾革,语太后“更一哥哥陈符家,急呼来。”太后遂取其母子入宫,帝抱持哭。未岁,封郕王。郕王代立,尊生母为皇太后。
    (译文吴贤妃即吴太后,是明代宗皇帝朱祁镇的生母,是都督吴彦名的女儿。起初,她是汉王朱高煦的宫人,汉王因为反叛被诛杀后,明宣宗朱瞻基赦免了吴贤妃的罪过。她生下景泰皇帝朱祁钰后,宫内宫外都无人知道。朱祁钰七岁的时候,明宣宗疾病严重,告诉皇太后“朕还有一子,养在陈符家中,快快召来。”太后于是接他们母子进宫,宣宗抱着他们大哭。很快,朱祁钰就被封为郕王。郕王即位后,封他的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
    关于吴氏的身世,《明史》说她是朱瞻基为太子时的侍女,生儿子当年册封为贤妃。《罪惟录》则指出吴氏本是汉王朱高煦的宫人。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驾亲征,生擒了朱高煦,汉王宫的女眷按制度被全部充入后宫为奴。明宣宗赦免了吴氏的罪行。宣德三年(1428年),吴氏生下朱祁钰,母子隐藏宫外,无人知晓。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病重,派人将吴氏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善待吴氏母子。托孤之后,宣宗驾崩,张太皇太后建立郕王府,庇护吴氏母子多年直至去世。
    《明史》与《罪惟录》中关于吴贤妃的身世差别较大,若按《明史》所载吴氏是以普通宫女的身份被选入宫。那么皇妃在受宠、育有皇子、有封号的情况下却一直携皇子住在宫外,在明朝乃至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因此推测她的身份应该比较特殊,很可能就是《罪惟录》所载的原为罪臣汉王的女眷。按皇家礼法,他人之妻妾甚至是罪臣女眷成为皇妃确实有碍皇室尊严,那么长期隐藏宫外就很合乎情理了。
    《万历野获编》中关于吴贤妃的记载是
    景帝登极,已封故宣庙贤妃吴氏之弟名安者,其时贤妃称皇太后,故安循往例,得开茅土。至英宗反正,太后仍称贤妃,安辞爵邑,上准辞,拜锦衣指挥使
    (译文明景泰帝朱祁钰即皇帝位,分封过吴贤妃之弟吴安,那时,吴贤妃封为皇太后,因此吴安沿袭旧例,得到封地。至明英宗朱祁镇再次即位,吴太后仍然称为贤妃,吴安辞去封邑,皇帝准奏,仍然封为锦衣卫指挥使)
    按照年代推算,脂砚墓室应该是由宣宗皇帝所建,成于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即位的天顺年间。也就是说,这样的墓室规制,明英宗朱祁镇是知道的,那他为何会允许“宣庙贤妃”有这样越制的墓室?难道是因为吴贤妃与他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
    “妃于今上为庶母,薨之日,上追念先帝,甚哀悼之,为辍视朝,治丧以礼,谥曰荣思。”吴贤妃去世后,朱祁镇非常哀悼,为了她甚至辍朝一天了,那他们之间到底还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呢!
    关于明英宗朱祁镇之生母,虽然明英宗即位后,尊其嫡母孝恭皇后孙氏为皇太后,但是无论正史野史,一直颇多存疑。《明宣宗实录》对朱祁镇和朱祁钰出生的记载是
    乙未(宣德二年(1427年)),今上皇帝生,上之长子也,日下五色云见。壬午(宣德三年(1428年)),皇子祁钰生,上之第二子也。
    并未提到二人生母具体是谁。
    《明史稿》的记载是
    “妃(孙氏)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罪惟录》和《明史·孝恭孙皇后传》也赞同这种说法
    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
    《明史·孝恭皇后传》还记载说
    “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胜朝彤史拾遗记》称
    “宫人有身者,贵妃(即孝恭皇后孙氏)隐之为已有。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又称“及妃称有子,……子为皇太子,是为英宗”。
    《寓圃杂记》称
    “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
    上述史料,大同小异,均记载一宫女生下明英宗后,孙贵妃移花接木,据为己有。
    通过占有别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进而保全后位,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较有名的如汉惠帝的张皇后,宋真宗的刘皇后。
    汉惠帝时期,张皇后因没有子嗣得不到皇上的垂青,于是,便从后宫中挑选了一个怀孕的美人,待其诞下龙子后强行据为己有,还派人将刚刚生产后的美人毒杀,毁尸灭迹。(张皇后“万方终无子”,于是“阳为有身,取后宫美人子名之,杀其母”)。
    宋真宗的刘皇后也曾做过这种事,不过,刘皇后的做法比较仁慈,她占有了李宸妃的儿子,并未对儿子的生母痛下杀手。(刘皇后无子,“李宸妃生仁宗,后以为己子,与杨淑妃抚礼甚至”。)而且,史载,宋真宗也知道并默许了这件事。
    关于明英宗朱祁镇所尊嫡母孝恭皇后孙氏,有以下记载
    《明史·列传第一·后妃》中载
    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宣宗即位,封贵妃。故事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
    (译文明宣宗继后恭孝皇后孙氏,是山东永城主簿孙忠之女,十几岁时,被同乡明宣宗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重,选入宫廷。因入宫较早,与皇太孙朱瞻基交往时久,二人青梅竹马,感情甚笃,朱瞻基即位之后,孙氏立即被封为贵妃。按照旧时的宫廷礼制,皇后被册封后赐金册金宝(凤印),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孙氏与朱瞻基从小朝夕相处,感情很深。朱瞻基特地为孙氏破格,制金宝赐与孙氏。此后,明朝诸帝贵妃都被册封,均册、宝俱备。
    宣德三年(1428年),因贵妃孙氏生子,明宣宗废黜原配恭让皇后胡善祥,让她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并正式册封孙贵妃为皇后,入主坤宁宫。
    张皇太后对儿子明宣宗执意废后十分不满,于是她将胡善祥召入自己的清宁宫居住,并且在每次的宫廷朝会飨宴上,让废后胡善祥坐在孙皇后之上。(“张太后甚怜之,特召入,居清宁宫。凡内廷朝会飨宴,必命后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孙皇后因胡善祥在朝会宴席上,位置居己之上而经常面露不满。
    按理说,孙氏是张太后之母彭城伯夫人亲自选定的同乡心腹之人,与张太后的关系应该比胡皇后亲密才对;况且,宣宗得子,其母加封也是名正言顺。可是张太后却屡次帮助废后胡善祥,打压孙皇后,恐怕这其中也另有隐情。
    短短的文字记录中,到底隐藏了多少历史真相,待我们探索发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