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桂省移民南下谅州

    “安师长,这些桂省乡民就交给你们南洋了,还请善待他们。”护理广西巡抚李秉衡在镇南关关口看着一队队南下的桂省人,满脸凝重的跟前来迎接的安富国说。
    “李抚台,请放心,他们从这个关口迈出这一步,从此以后就是我们南洋人,他们的命运将与南洋紧紧捆绑在一起,生死与共,休戚相关,我们会带着他们一起开创我们炎黄人的美好未来,不存在善待与否一说。”安富国敬重的向李秉衡敬了一个军礼。
    作为总揽桂省之军政的“封疆大吏”,李秉衡亲手将自己辖内五万多名民众送到别国去,他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虽然是护理巡抚,而且还是刚刚上任的,但不能让辖内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失败。
    李秉衡也非常清楚,让他们移民南下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为他们找一条最好的活路,留在桂省,能不能活下去都是未知数,南下至少能有吃有穿,不会忍饥挨饿,更不会受到地主的盘剥。
    只是,真的目睹着他们南下,李秉衡这心情啊,真不是预想的那样,即便他知道这是为桂省百姓找到的一条活路,他们未来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难以抚平李秉衡难受的心情,难怪苏元春会以军务繁忙为借口拒绝相送。
    李秉衡看着安富国苦笑着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这是桂省与谅州第一次大规模移民的首次交接,这一批移民全部来自太平府靠近谅州的明江厅、龙州厅、凭祥厅、宁明州这几个州。
    李秉衡和苏元春曾在安富国的陪同下亲自走过这一趟这移民之路(后世越南的ah1公路),他非常清楚,面前这些衣衫褴褛,满脸麻木的乡民是多么的幸运。
    镇南关外一条宽二十多米的大道一直延续到谅州城,从同登镇开始,每十里就有一个大型移民服务站,服务站内驻扎着近百人的服务人员,向移民充足的白米稀饭和馒头。
    另外,沿途每两里还有一个补给站,补给站向移民队伍大量干净的凉白开,这可不是随便在路边找到的山泉水。而是南洋人在修路的时候就在路边不远处开挖了大型水井,并用石块垒砌起来的水井。
    补给站内有专门的大锅不停的烧水,然后注入到十个摆在路边的一人高钢铁水罐内,想喝水的移民只要上前就有人负责凉开水。如果移民随身有携带水葫芦之类的盛水器具的话,工作人员还会帮他们将水葫芦灌满。
    参加检查移民准备工作的所有桂省官员们,看着公路边的服务设施,一个个满脸震惊,太周到细致了。
    先不说修建拓宽这条公路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就不是桂省所能承担的,毕竟只是投入大了一点而已,大清真要下定决心修路,大量征集徭役也能办到,而且,这条公路一旦修建完工,对两地联络具有很大价值。
    最让他们难以想象的事南洋人安排得如此细致周到,南洋人做出的安排在大清是闻所未闻的事情,根本难以想象。在大清官员眼中,那些因饥饿逃荒逃难的灾民都是贱民,没有中途拦截就不错了,还想官府沿途设置这么多服务设施,想都别想,更不用说那可以插立筷子的白米稀饭和白花花的馒头了,这些在他们官员眼中都是奢侈品来的。
    在发现疫情的时候,孙鑫和安富国曾经做出了暂缓移民的决定,甚至都汇报到了啸天总部,但随着叫明德桂的什长和后面发现的几个病人治愈,以及谅州移民设施建设完毕之后,孙鑫和安富国做出决定,并上报啸天之后,启动移民行动。
    在苏元春所辖部队走出隔离区之后,开始带着口罩在太平府内各地排查和动员,十天时间就开始了移民。
    在太平府境内做不到谅州这么好,但苏元春还是在太平府主要交通要道上安排了施粥篷,由两个国防军战士监督,桂省绿营负责操作施粥,以确保各地乡村无地农民、佃户的迁徙。
    对于这些移民来说,他们一个个被绿营官兵告诫,除每人带上一个沿途可以盛饭的碗和水壶,以及户籍证明或自己的家谱族谱之类的东西,其他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不需要携带,连衣服都不需要带一件,只需要按照官兵指定的路线慢慢行走就行。
    移民没有大包小包,虽然是携家带口的,也走得比较快。在太平府,一个个人流从各个乡村向官道上汇集,汇集成一个个稀散凌乱的人流,向着镇南关移动。
    太平府知府王乃宾站在李秉衡身后,表情和李秉衡差不多。这么多饥民南下谅州,对太平府治安来说是一件大好事,至少不用担心有人会因为饥饿挺而冒险造反,但自己辖区一下子少了几万人,心里的滋味也是很难受的。
    王乃宾和桂省所有府的知府都参加过那次考察,还在谅州生活了两天,他们对南洋人的富裕和生机充满了无限羡慕,在安富国的耐心劝说和银弹攻势之下,纷纷答应了按计划组织和配合南洋的移民。
    “寅东,你们太平府这次组织了多少移民?”李秉衡问王乃宾。
    “抚台大人,这是第一批,初步统计有五万三千余人,主要是南部这几个州的佃户和灾民,全部是按照南洋人要求的举家外迁。因为都是从乡村汇集而来,这次迁移估计要花费不少时间。”王乃宾躬身回答。
    “寅东,心里很难过?”118小说
    “抚台大人,说不上难过,就是心里不是滋味,同时也很担忧。”
    “担忧什么?朝廷怪罪?”
    “是有点。”
    “寅东,谅州,我相信你并不陌生,我记得你曾和冯老将军在反法战争中到过谅州,上次考察,你也看到了谅州的变化,这才多长时间啊,谅州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洋人和我们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炎黄子孙,为何他们能,我们不能,你琢磨过吗?”
    王乃宾沉默了一会指着面前向南移动的移民队伍说“抚台大人,寅东也清楚,他们迈出这一步就是迈向新生。我们作为父母官,不能让他们吃饱,是无能,但大清环境如此,也不是我们一地能改变的。”
    “迈向新生,这话说得好。寅东,不要有压力,我们这是在变相拯救万民,是无量功德。你现在和冯老将军是儿女亲家,有没有知会他?”
    “早就修书送往廉州府,估计冯老将军已经收到了我的书信,不知冯老将军会做何想,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的和法国人打了这么久,一夜之间,北圻就改朝换代,被我们炎黄人占领。”
    “寅东,抓紧时机将少寅和筱秋也送到南洋去吧,大清气数已现颓势,你我同朝为官,职责所在,暂时还得坚守,但他们有此机会,应该南下博得前程。”
    “抚台大人,您呢?”
    李秉衡轻抚下颚胡须“不瞒寅东,我已派人回奉天海城,通知可亭一家全部南下桂省,也修书浙江萧山施家,让他们有机会也移民南洋。”
    李秉衡纳捐为官,性格坚毅,生活俭朴,衣着朴素,在各地任官都是爱民如子,非常重视赈灾救民,但近六十岁的他已近花甲,即便依旧恪守着“天朝上国”的世界观,但看到南洋蓬勃生机之后,心中早有动摇。
    年幼就习文练武,勤学苦练,对各路拳术和十八般兵器都非常精通,特别是那双锤更是练得非常娴熟,在江湖上还博有“铜锤李”之称。
    自幼就长期跟随父亲在各地做官,体察民情,捐资入仕之后,也按照父亲的意愿为官清廉,但一辈子的努力依旧实现不了心中的理想,在南洋人身上看到曙光,早就心动的他怎么会轻易错过?
    王乃宾惊诧的看着李秉衡“抚台大人,您,真的?”
    看到李秉衡轻轻点头,王乃宾很是不解“抚台大人可是二品大员,难倒大清真的没有机会了?”
    李秉衡微笑着说“寅东,你没有和南洋高官深入接触,所以了解不深。我和子熙、铁香两位对南洋有过很深入的了解,也和他们的重要人员做过深入探讨,大清最大的问题在于土地兼并,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大清永远都没有机会强大起来。而土地兼并问题,据我所知,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解决。”
    “那南洋就能解决得了土地兼并的问题?”王乃宾不解。
    李秉衡解释“对,南洋的土地是国有,任何人都不能私自买卖,这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所有耕地一部分是国有农场集体耕种,是机械化耕种,一个农民能耕种上百亩,另外一部分不适合机械化耕种的地方,政府会用廉价的租金租给农民去耕种,而且还不向农民征收田税,这就让农民有丰厚的收入。”
    王乃宾问“那南洋的税负从哪里来?”
    “工业和商业,上次考察你也看到了南洋国防军的武备,同样也看到了他们的工程机械和车辆,难倒还看不出南洋的富裕吗?”
    王乃宾如梦初醒,看着眼前衣衫褴褛的移民,双眼充满了羡慕。是啊,有强大的国防军作为后盾,有丰富的物资作为保障,真的很幸福。千里为官虽说不全部是为了“财”,但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过得好一点,为啥要在大清苦苦挣扎呢?
    王乃宾向李秉衡一辑到底“谢谢抚台大人提点,寅东下一批就安排家人南下谅州,让他们也博得一个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