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钱平听了,这时道“观从果然去投奔弃疾了!”
    老者没什么,只接着道“共王有五个宠爱的儿子,没有嫡长子可立,就遥祭山川群神,请求神灵决断继承人,让他主持国务。”
    “共王在庙里埋了块玉璧,叫五位公子斋戒后进入祖庙,康王跨璧而过,灵王的手肘放在玉璧上,子比,子皙都远离玉璧。”
    “平王年幼,别人抱着他跪在璧玉上行礼,正好在璧玉的襻上。”
    “康王因为年长即位了,君位传到他的儿子便丧失,公子围做了灵王,结果被杀,子比只做了十几君王,子皙未能即位又都被杀,这四个公子都继绝后代了,唯独弃疾最后继位,就是平王,终于继续了楚国的祭祀,这和神灵所预示的完全符合。”
    钱平“神灵预示?”
    老者道“没错。”
    钱平道“不是没有神灵吗?”
    老者道“所以这些应该是巧合。”
    钱平道“哦。”
    老者道“当初,子比从晋国回国,韩宣子问叔向子比能不能成功,叔向不能成功。”
    “宣子就楚国人和子比都厌恶楚王,要求立新君,如同生意人牟取高利一样,怎么能不成功。”
    “叔向则谁跟子比好,谁跟子比共仇恨,夺取王位有五难,有宠爱的但无贤才,是一难,有贤才却无国内支持力量的响应,是二难,有支持力量却无长远谋划是三难,有长远谋划却无人民拥护,是四难,有人民拥护却无德行,是五难。”
    “子比在晋国十三年了,没听晋国楚国跟随他的人有学识渊博的,可以他没有贤才,家族尽失,亲人背叛,他也没有支持力量,没有可乘之机却轻举妄动明没有长远的谋划,一辈子羁旅在外,可以他没有人民的拥护了,逃亡在外,国内人却没有爱戴他的迹象,可以他没有德行了。”
    “灵王可以是自取灭亡,子比五难具备,竟敢杀死国君,谁能帮助他。”
    钱平听到这里,也深以为然的点头。
    老者这时道“睿智,仁德,民心,贤才,缺一不可。”
    钱平道“那要是缺了呢?”
    老者就道“那就会像子比一样。”
    钱平道“子皙呢?他一君王也没当,是因为什么?”
    老者道“因为他不聪明。”
    钱平点点头道“子比是什么都缺啊。”
    老者道“没错。”
    钱平道“弃疾又睿智,又仁德,得民心,还有贤才是吗?”
    老者道“对。”
    钱平道“所以观从才回楚国了。”
    老者应声,钱平又问“那弃疾知道观从让新王杀他的事吗?”
    老者看着钱平道“弃疾不知道这件事。”
    钱平就道“弃疾要是知道了,会不会杀了观从?”
    老者听了,想了想,道“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钱平道“为什么可能会又可能不会?”
    老者道“观从是站在新王立场劝新王的,并不是和弃疾有什么仇怨,所以弃疾明白的话就可能不会杀观从,若是不明白知道了这件事,那就可能会杀了观从,以为观从有二心,但是弃疾不知道这件事的话,就不用了。”
    钱平听着老者的话,听明白了,然后点头道“知道这件事的,不定只有新王和观从。”
    “没错。”老者“所以弃疾不知道,便也不会杀观从。”
    “若是知道了,观从就该走了。”钱平自己道。
    老者接着道“享有楚国的,可能是弃疾,弃疾统治陈地,蔡地,方城山为外属。”
    “在他统治的区域没有任何恶民,盗贼隐遁,不敢妄动,他决不因个饶欲望去违背民心,因此百姓毫无怨言。”
    听到这里,钱平就道“弃疾是这样的君王吗?”
    老者笑着点头道“没错。”
    钱平就道“那我觉得他不会杀观从了。”
    老者道“为何?”
    钱平道“因为他是明君,明君会明白观从,明白,就不会杀。”
    老者道“嗯,有些道理。”
    钱平又道“而且观从肯定是有才能的,不然弃疾也不会任用他。”
    “嗯,不错。”老者笑呵呵“祖先神灵保若他,百姓信任弃疾,子比的官职,不过是右尹,论他的贵宠,无非是个庶子,与神灵的意旨,却又差得很远,百姓不怀念他,他将凭什么即位。”
    “宣子齐桓公,晋文公也是这样。”
    钱平道“齐桓公是谁?和弃疾有关系吗?”
    老者道“没有关系。”
    钱平“哦。”
    老者道“叔向就齐桓公是卫姬的儿子,被厘公所宠爱,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的辅佐,有莒,卫国作外援,有高氏,国氏作内应,他听从正确意见像流水一样,对百姓不倦怠地布施恩惠,他享有君位,不也应该吗。”
    “过去我们文公是狐季姬的儿子,被献公宠爱,他好学不倦,年仅十七岁,就结交五位贤才,有先大夫子全,子犯做心腹,有魏,贾作左膀右臂,有齐国,宋国,秦国,楚国作外援,有栾,郤,狐,先作内应,文公逃亡十九年,返国的志向十分坚定,因惠公,怀公丧失民心,百姓都互相跟随心向文公,这样,文公享有国家,不也应该。”
    “子比没有什么可给予百姓的,又得不到外援,离开晋国时,晋国人不护送,返回楚国,楚国人不迎接,凭什么享有国家,子比当王果然没有长久,最终即位的是弃疾,正如叔向所预言的一样。”
    钱平听到这里,问道“叔向是谁?是算命的吗?”
    老者笑道“不是,叔向是晋国公族,不是算命的。”
    钱平就道“那他怎知最终即位的会是弃疾?”
    老者就道“分辨推算的。”
    钱平道“推算?不是算命那样吗?”
    老者摇头道“不是。”
    钱平道“不是啊。”
    老者在旁道“弃疾是帝王之材。”
    少年道“除了弃疾呢?”
    老者道“除了弃疾,那几个都不是帝王之材。”
    “怎样才算是帝王之材?”钱平问道。
    “聪明,仁德的人。”老者道。
    “弃疾的兄弟不聪明仁德吗?”少年问道。
    老者道“倒也不是,他们也不愚蠢,只是没有弃疾聪明。”
    钱平道“那除了聪明仁德,帝王之材还需要什么?”
    想了想,老者道“还要会用人。”
    少年问“怎样才算会用人?”
    老者道“要有领袖的气度。”
    钱平道“领袖的气度?是什么?”
    老者道“比如能让别人给自己卖命。”
    “别人不给自己卖命呢?”少年。
    老者就道“那就明不会用人。”
    老者道“会用人,但也要任人唯贤。”
    老者听零头道“没错。”
    钱平等人听了,问道“任人唯贤是什么意思?”
    老者就道“任人唯贤的意思就是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
    少年就对钱平道“我知道任人唯贤的意思,还知道任人唯贤有一个故事就是跟齐桓公有关,你不知道吧,我知道,我哥哥给我讲过。”
    钱平听了少年的话,就道“齐桓公?”
    少年点头道“没错。”
    这时老者和老者也道“不错,任人唯贤的故事就是和齐桓公有关。”
    钱平就问道“是什么故事?”
    老者道“我知道。”
    钱平就看向老者,便见老者道“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无道,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管仲?鲍叔牙?我听过他们。”钱平。
    老者道“听过吗?”
    钱平点头道“嗯。”
    老者接着道“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听此,钱平惊呆了问道“大臣们杀了新君?大臣们为什么要杀新君?大臣们杀新君不会被百姓和下人吗?”
    老者道“应当是有原由的。”
    钱平问道“会是什么原由?”
    老者道“不好。”
    言罢继续道“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齐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白,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服他不要去,但是,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给了白一箭,白倒下后,管仲以为他已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钱平道“管仲是好人吗?”
    老者道“为何这么问?”
    钱平道“公子白有错吗?”
    “没有”老者。
    钱平就道“所以管仲为何要杀白?”
    老者道“因为大局。”
    钱平道“为何因为大局?”
    老者道“因为公子纠要继承王位。”
    钱平道“公子白不是也想继承王位吗?”
    老者道“是。”
    钱平就道“那公子纠有错吗?”
    老者摇头道“没有”
    钱平便道“公子纠和公子白都没有错,管仲杀公子白是为了公子纠,是为了大局,那鲍叔牙要是杀公子纠为了公子白,也可以是为了大局吧?”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老者看看钱平,道“你的不错。”
    钱平问道“那公子白死了吗?鲍叔牙没有去杀公子纠吗?”
    老者道“没有,公子白没有死,鲍叔牙也没有去杀公子纠,公子白未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服大臣们迎立公子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钱平愣住,道“公子白就是齐桓公?!”
    老者点头道“没错。”
    钱平不话了。
    老者道“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杀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打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钱平道“公子纠被杀了?”
    老者点头道“对。”
    钱平道“公子纠不是公子白的兄弟吗?”
    老者道“公子纠是齐桓公的兄长。”
    钱平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
    老者道“可以这么。”
    钱平道“可是他们是亲兄弟啊。”
    老者没什么,只是道“管仲被抓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问管仲,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于我。”
    钱平道“鲁国未灭吗?”
    老者“没有”
    钱平道“带管仲去齐国的人不给他饭吃吗?”
    老者道“应当是给饭吃的,但是怕不多。”
    钱平嗯了声,老者道“管仲听了那守边界官员的话,就答道,要是照你所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管仲被带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服齐桓公这样做。”
    老者“从前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为主帅,统率宋军前往迎战,两军交战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犒劳将士,忙乱中忘了给他的马夫羊斟zhen分一份,羊斟便怀恨在心,两国交战的时候,羊斟就对华元分发羊的事你了算,今驾战车的事,可就得由我了算了,完羊斟就故意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里去,结果堂堂宋军主帅华元,就这样轻易地被郑军抓了,宋军失了主帅,因而惨败,这就是各自为政的故事,你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
    听了钱平的话,少年脸色不太好,老者在旁大笑起来道“各自为政的是这么来的啊!哈哈!因为吃食!华元想必后悔死了!”
    老者也笑起来。
    钱平看着少年道“你明白啥意思了吗?”
    少年道“明白了。”
    钱平“啥意思?”
    少年就了,钱平看看少年,没有再什么。
    老者这时问钱平和少年道“你们听过知人善任的故事吗?”
    少年和钱平摇头道“没有听过。”
    老者道“这各自为政的故事我还是第一回听,这羊斟也忒气,华元忘了,非是故意,他又不是没手没脚不会话,不会拿还不会吗?”
    钱平点头道“所以羊斟就是不以大局为重对不对?”
    老者点头道“对。”
    少年道“华元是忘了,但是羊斟不以为。”
    老者道“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