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脂砚其物

    脂砚其物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所著。曹雪芹生长在金陵(南京)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极受康熙宠信。曹家极盛时,曾四次接驾康熙江南巡游。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得罪被抄没,家渐衰败,曹雪芹一家迁至北京。进京后,他移居北京西郊,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在贫困之中曹雪芹创作了“一把辛酸泪”的《石头记》,后于除夕之夜,“泪尽而亡”。原书稿早已遗失,目前留存于世的是附有“脂砚斋”评语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正是这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让我们了解有关《红楼梦》的一切和曹雪芹的身世经历。然而也引发了人们无尽的猜测和争论“脂砚斋”究竟是谁?
    这“脂砚”又是怎样的一方砚台,竟让一个书斋、一个人以其为名,并把脂砚斋、曹雪芹这两个人,一个书斋、一部奇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63年,“脂砚”淹没多年终于重现于世,一经现世即被称为国宝,惊动了考古界!经众多专家鉴定,正是联系曹雪芹、脂砚斋的这方“脂砚”。
    它是由我国著名收藏家张伯驹辗转寻得的。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叹为二百年来罕见之异珍”。
    脂砚的发现,掀起红学界的一层激浪。周汝昌先生充分肯定“脂砚”对红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脂砚实物之出现,其可资考索脂砚斋之为人者必多,而间接则亦有助于了解曹雪芹。”他多次强调“脂砚”的珍贵性,他说“脂砚之出,非独艺苑传赏之宝,实亦文坛考索之资。”
    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也得以鉴赏“脂砚”,并在其《考稗小记》一书中记述了鉴赏“脂砚”的经过
    “砚极小,长约二寸五,宽二寸许,厚约三分;”
    “背有行草题诗曰‘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馀润拂兰芝。’边署‘素卿脂砚,王穉登题’。”
    “字作行草体,与所传王穉登手迹中笔法相同。正面边题隶书字曰‘脂砚斋所珍之研其永保。’砚底刻有‘姑苏吴万有’。朱漆盒,盖内有刻划极细半身仕女图一,其一方题‘红颜素心’四字篆文,另一方有篆文‘江陵内史’四字。此砚曾为名妓薛素素之故物。王穉登题砚诗中,上款‘素卿’即系素素之字,而诗中“馀润拂兰芝”,双关指薛素素小字润娘,擅画兰竹。”
    文中明确提出这方脂砚是明代秦淮名妓薛素素的旧物。那么“脂砚”又来自何处,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深意呢?
    “脂”和“胭脂”,自古专代指女子,有学者认为“脂砚”就是调胭脂的砚台。胭脂的做法是捣汁调膏,和以香料,用时以水化之,或用于唇,或用于腮。
    明代谈迁所著《枣林杂俎》有
    “陆静,专工小词,以脂笔书字,落红满纸。”
    书中提到以胭脂作墨,下笔满纸落红。故谓脂砚。沾着饱满的胭脂,落笔于纸上,所写的文字,称为脂文。
    那一种风华,于薛涛的红笺小字相比,亦更另有一段温柔。这种写法风行于明代,用细润的胭脂色写字是一种风雅之事,无论是良家深院的才女还是青楼楚馆的艳姝,都喜这样写诗寄怀。
    也有学者认为,脂砚斋之脂砚即红丝石砚也。因红丝石砚的色彩宛若胭脂,故名脂砚。
    红丝石砚与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市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并位居四大名砚之首。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著作《楝亭十二种》刻本精美,堪称康熙时代刻书代表作。书中的《砚笺》一文记载了红丝石砚
    “红丝石为天下第一石,有脂脉助墨光。”
    红同脂,红丝石砚故得名脂砚。那么,曹雪芹少时可能是见过甚至用过脂砚的。
    红丝石砚早在唐宋即已负盛名,誉为诸砚之首,备受文人墨客推崇。其砚材出自青州“黑山红丝石洞”。
    春秋时期的孔子说红丝石砚是“琼脂玉花”。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中有“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的记述。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也持一红丝石砚,大尺馀,色正赤,花费两万钱乃得。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宋欧阳修《砚谱》云“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红丝石、青州红丝石为第一,余皆在中下。
    唐询在知青州任时著《砚录》曰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则其声清越,锵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闻见。此若复之以匣,数日墨色不干,经夜即其气上下蒸濡,着于匣中,有如雨露也。如山石尖峰,或如禽鱼云霞花卉,纹彩不一,资质润美。
    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一生爱砚,藏砚逾千,著有《砚史》。他最珍爱的是他亲手铭刻的红丝砚。清乾隆年间于敏中奉皇命收藏红丝石砚三方,乾隆皇帝爱不释手,御笔亲题,并以宝匣蓄之,匣盖并镌“几暇怡情”。
    红丝石砚,其红丝映带,鲜艳逾常,而质古如玉,旬为佳品。其质嫩理润,色泽华缛而不浮艳,手试如膏,似有游液渗透,与墨相亲,发墨如发油,墨色相凝如漆。故谓稀世珍宝。
    至宋末,因红丝石源枯竭,后世历朝虽有产出,但数量非常稀少,成为皇家贡品,价值连城。
    而薛素素又是谁,脂砚如何成了她的旧物,她又如何与脂砚这等雅致贵重之物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薛素素,是明代金陵秦淮名妓。《历代画史汇传》中作薛五,字素卿,亦字素素。《曝书亭集》作小字润娘,行五。《历代名画跋》作雪素。吴地(今江苏)人,著有《南游草》、《花琐集》以及辑本《薛素素诗》。其画作《墨兰图》、《梅花水仙图》藏于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亦收藏其多幅传世画作。
    清《众香词》中,说薛素素“能画兰竹,作诗词,善挟弹走马。少游燕市,与五陵年少垂鞭连骑,日猎斗鸡之场,观者如堵。”
    明胡应麟《甲乙剩言》记载薛素素“姿度艳雅,言动可爱”。
    明著名文人朱彝尊又说薛素素有十能诗、书、画、琴、弈、萧、驰马、走索、射弹……誉为十能才女,是史上最多才多艺的女子。
    钱牧斋编《列朝诗集》,也收有她的诗作。“工小诗能书,作黄庭坚小楷犹工,山水兰竹,下笔迅扫,兼擅白描大士,花卉草虫,各具意态。工刺绣,又善驰马挟弹,能以两弹丸先后发,使后弹击前弹碎于空中。”
    胡应麟《甲乙剩言》中,说薛素素“尤工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虽名画好手,不能过也。”男性评论家对女性画家的评价向来苛刻,能获得此等夸赞实属不易,可见薛素素的卓尔不群。
    她的画作,用笔率意。画兰画竹用笔豪放爽快,于不事雕琢中尽显活灵秀,行笔草草却有法度。看似漫不经心,实藏机巧。薛素素美貌多情,姿态研雅,言动可爱,名动公卿,是明朝一位颇具传奇的女子。她的风姿闪耀在吴地多年,经历明代战火动乱,直至清朝,当地都在流传着她的传说
    沈家园里听吹箫,桃叶桃根似六朝。
    山上蘼芜山下婿,如何不画沈郎腰。
    眉楼十样写眉痕,红豆花庄花断魂。
    如此玉箫风月夜,几人能不负郎恩。
    --乾隆年间吴地诗人题薛素素《吹箫小影图》。
    如此美好的女子,为众多达官贵人与文人墨客所仰慕,追求者自然趋之若鹜。但是,薛素素的生活却是十分坎坷,她不幸沦落青楼,明珠蒙尘,居留于秦淮河畔。
    然而,文人雅士仍然慕名而来,“车如流水马如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王穉登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笔记作家沈德符也是她的仰慕者。
    王穉登倾心薛素素,多次为她的诗作题跋。当时姑苏一吴姓人家(吴万有)流传着一方宣德年间珍藏的皇家脂砚,上面刻有“红颜素心”,王穉登购得此砚,并在脂砚上刻诗一首,送给了薛素素
    调研〔砚〕浮清影,
    咀毫玉露滋;
    芳心在一点,
    馀润拂兰芝。
    素卿脂研。王穉登题。
    薛素素虽深陷泥淖,然容貌动人,才情出众,更兼品行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王穉登名满吴地,送的礼物自然高雅贵重,那为何独独选中了这方旧物“脂砚”?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仅仅是因为脂砚价值连城或者脂砚上题有的“红颜素心”四个字吗?这方脂砚其中,又蕴含了什么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