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七月流火,乍生暑热。离薛家下聘礼已过去半月有余,冯锦早已吩咐了卿砚制备春妍的嫁妆。请的是平城最好的绣娘,一身正红的蜀锦曳地裙,云纹皆用细细的金线描好样子一针一线地绣上去,又藏了牡丹的纹理,裙裾上满满当当的是细碎的玳瑁,行走间却并无响动。
    成婚那天清晨,冯锦瞧着春妍长裙盈盈,明艳大方。正红的颜色极是惹眼,笑道“春妍此去是薛府的正经主母,我成亲那会儿没能穿件大红的,你这样倒圆了我的心愿。”
    “托了夫人的福,奴婢才得此好归宿。”春妍瞧着镜中的自己,竟也有一丝恍然。从小为奴为婢,做人家的正室,是她从前想也不敢想的,“只是遗憾不能陪夫人到生产,还要辛苦卿砚姐姐一个人照料房里。”
    “你的情意,我与夫人都记在心上。此番虽是无奈之策,但幸而薛公子是个好人,你放心只管享福去,这儿有我呢。”卿砚笑着替她紧了紧发髻上的簪子,柔声安慰。
    冯锦心里又是愧疚,又期待她当真能因“祸”得福,从此过得美满,握着她的手久久不松开“你自小叫我姐姐,忠心待我,末了却是因我匆匆嫁人。若有机会,记得回来瞧瞧。”
    忽听外面催说迎亲的轿子来了,春妍扯着沉重的裙摆跪在地上,重重地给冯锦磕了个头,起身一步三回头地跟着上了轿。才起轿不久,门外又来了宫里的内侍,卿砚扶着冯锦跪下,只听那人一字一句地贺喜。
    “世子府敏夫人冯氏,淑慎性成,勤勉柔顺,性行温良,雍和纯粹。着即封为世子良娣,沿用封号。”
    “恭喜良娣,从今往后便可得咱们称一句敏娘娘了。”
    冯锦谢恩起身,送走内侍。看着春妍轿子远去的方向,手里捏着刚刚接的圣旨,叹气道“殿下竟真的去请旨了,大魏皇室,我怕是头一个因怀孕晋升的。”
    “娘娘大喜,可见世子殿下有多眷顾您。”卿砚扶着她回屋坐下,瞧了瞧她已有些微微凸起的小腹,“从此往后,奴婢与您便要更加小心谨慎了。”
    “多亏身边还有卿砚姐姐。”即使抬了位份,她仍旧改不了口直呼卿砚的名字,仿佛一直叫姐姐便能一直停在小时候,也一直能有人如姑姑一般疼她。
    晨光熹微,丝丝缕缕,透过窗子落在房内摆置着的的黄花梨桌椅周遭,映出柔亮的光华。贵妃榻上铺着的缎面软垫被压皱的纹路、梁中垂落的珠帘间编匝的丝线也被映得清晰。一室宁静,如梦一般的宁静。
    坐了半晌,仿佛听见大门被沉沉关上,冯锦回过神来,笑着叫卿砚去准备早膳,又随手从点心盘子里捏了一块桂花糖糕“我近来反常,总想吃些甜的。今儿大喜的日子,可惜有了身孕便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唯有在吃食上挑挑拣拣了。”
    细腻微甜的糕在口中化开,她细细咀嚼着,竟从平日不爱的甜食里尝出了清香。肚子渐渐显了形儿,她最近的胃口也确实涨了不少。只是吃了便困,每天吃得多睡得也多,身子倒养得日渐圆润。拓跋浚每日来瞧她,总是笑着夸孩子懂事,舍不得折腾娘亲,那温柔的目光总能在她心里埋下幸福的种子,她也日渐期待着那种子能自此生根发芽,直到终老。
    正房却是终日冷冷清清,贺楼允安每天除了做些绣花样子,便是倚着榻歇息。吃吃喝喝倒是少不了她的,只是总也没有正妃那份荣宠和威严。
    “娘娘,那边的春妍今儿早晨让薛家的轿子迎走了,冯氏晋了良娣,还沿用了皇上赏的封号,这会儿府里都在恭贺敏娘娘双喜临门。”绿衣小心翼翼地站在贺楼允安身边给她剥果仁儿,实在忍不住,将外头的事说了给她听。
    “世子殿下上面有太子爷,太子爷上面,皇上可还健在。她怀个孕便引得宫里府里这么大张旗鼓,殿下继位还早得很,她倒真当自个儿肚子里是龙种了。”
    绿衣瞧着自己主子一副不屑的样子,出声道“可终究是皇上孙辈里头一个孩子,就是素来不待见她的太子妃娘娘也重视着呢。奴婢觉着,您也该早做打算才是。”
    贺楼允安用力捏碎了手里的一颗杏仁,拍了拍手上的渣“我倒想早做打算,可你瞧瞧,姑姑费尽心思把我送进来,世子殿下哪天正眼瞧过我?头一个孩子竟是妾怀的,恐怕贺楼家的颜面是尽失在我这儿了。”
    那边拓跋浚正与冯锦用过午膳,坐在窗边拿了本《诗》,将冯锦环在怀里一页页地读。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若生个同锦儿一样伶俐的姑娘,便叫纯熙,你前程似锦,她一生光明。”
    冯锦把玩着他落在肩头的鬓发,扬起脸道“臣妾的哥哥单名一个熙字,如此,可是犯了汉人的忌讳。不过,想来我这一生也无缘与哥哥见面了。”
    “我若继位,第一件事便是召哥哥回京。国舅岂有流落在外的道理。”拓跋浚顺着这话哄她开心,他知道那是她唯一的亲人了,虽从未见过面,但毕竟血浓于水。
    怀里的人杏眼一瞪,伸出手指捂住他的嘴“大逆不道。”
    “只要你高兴。”他偏头躲开,又低下脑袋在她耳边细语,气息微热。
    “臣妾还不想做祸国殃民的妲己。”冯锦叫他惹得脖子痒痒,咯咯笑着离远了些,又正色道,“殿下若有一日继承大统,一定要做个明君,不要冤案,不要信人谗言。”
    “还要一统各族,让这世间再不会生灵涂炭。”她曾经在他身旁念叨的每一句,他都记得。
    窗上的雕花儿疏影斑驳,房中的冰盆传出阵阵清凉。冯锦已然不像半年前那样莽撞而又一心记着仇恨,但她渴望大魏对各族一视同仁的心,从一而终。不仅为冯家,也为姑姑口中那场国史之狱里惨遭连坐的无数汉人。
    昆仑玉碎,红颜白骨,都不过是朝夕转瞬。她迫切地希望有一日,在这个国家,汉人能与鲜卑平起平坐。冯锦并不贪恋权势荣华,但作为冯氏遗孤、汉族后裔,没有什么比这四字更能让她觉得心安。拓跋浚的宠爱让此时的她心惊却又迷恋,她像个偷糖的孩子,既怕人知道了嫉妒,又忍不住想拿出来舔舐那腻人的甜蜜。
    “过几日乞巧节,殿下和臣妾去城中看灯吧。”
    一番软磨硬泡,拓跋浚才松了口“只这一次,日后身子一天沉过一天,再出去玩可就不许了。”
    乞巧佳节,民间女子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赛巧。平城的街道上挂起六色彩灯,尽现繁华之貌。冯锦拉着拓跋浚穿梭在人群里,拿起铺子上的娃娃瞧瞧,又将香囊捏在手里看看,拓跋浚见人多,霎时没心思游玩,只时时刻刻盯着她,不敢叫有一丝闪失。
    “一生一世执子手,不离不弃共白头。”冯锦忽然在一盏写着诗句的花灯前停了下来,望着拓跋浚,手却没有松开,“我本不信神鬼,可殿下带我过了求子的花朝节,孩子便来了。今日我请殿下过这求白头的乞巧节,也愿能够成真。”
    拓跋浚愣了一愣,笑出声来“那便一言为定。”
    花灯耀眼,迷醉了长街上少男少女的心。不远处的茶楼里,一道墨色的身影立在栅栏前,望着下面正笑得开心的一对璧人,抚着茶壶的手渐渐发力“他很疼这个女人啊,平定边疆又如何,看来不过也是个沉沦情爱的黄口小儿。他那爹没本事在太子之位上坐多久了,他也迟早成为本王刀下的蝼蚁。”
    身旁的小厮顺着瞧了一眼,赔笑拱手道“王爷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