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景陵

    探秘景陵
    作为一位尽职尽责的明陵考古工作人员,我每天都要往返多个墓园巡视。其中,我一向最喜欢明十三陵的清净。现在正值参观淡季,墓园更是冷清无人。天空原本一片蔚蓝,突然云层涌动,太阳晦暗,阳光在云层中透出一丝金光。随后发生了日食,天空异常黑暗。
    但是景陵方向却透出光亮,非常诡异。景陵的地宫虽已经打开,却未向游人开放,不会是有游客。
    我手持探照灯,轻手轻脚进入墓室地宫查看。甫一进去,墓室内外都显得黑暗幽深,忽然看到棺椁后面透出一丝光亮,我快步走过去。
    空间太过狭窄局促,我四处摸索着。也不知道是按到了什么机关,听到仿佛门开的声音。棺椁后出现亮光的墙壁出现一个窄窄的细小洞口,黑暗中寻常很难发现,仅容一人通过。感觉茫茫之中,仿佛有股力量引导我进入。刚一进去,隐约听到关门的声音。
    为了探明情况,我也顾不上想办法出去了,调亮了探照灯,凭光线继续进入洞中。里面阴暗湿热,摸索了许久,突然豁然开朗,进入一个较大的墓室之中。中间一块石碑上赫然一列大字“宣庙贤妃”映入眼帘(“宣庙贤妃”是明宣宗朱瞻基之贤妃吴氏的称号。她是明景泰帝朱祁钰的生母,宣宗在世时封为贤妃,景泰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后朱祁镇复位后,仍称之为“宣庙贤妃”,南明追谥为“孝翼太后”)。
    墓室门一开,石碑上方,出现了一个海棠果形状的椭圆形砚台。如一盏明灯悬于上空,照亮了整个墓室。砚台上面刻满了字迹,整个墓壁也洒满了文字。
    不知是砚台上面的字迹在光照下投影在了墓室墙壁,还是墓壁上面原本就有字,在砚台的照耀下显现出来。我更觉蹊跷,也忘记了害怕,就在洞中细细查看了起来。
    这明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为何曲径通幽,能通向吴贤妃的地宫?
    按明朝先例,历来皇帝都是与皇后合葬,故景陵埋葬的是宣宗和继任皇后孙氏(先皇后胡善祥以嫔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为何却又连通了吴贤妃的陵寝?
    而且吴贤妃的陵寝,地宫恢弘大气,诗词、壁画、石刻遍布,规制是应是皇后或者皇太后的。吴贤妃虽然曾在景泰朝贵为太后,但是明英宗复位后,仅是仍称其为“宣庙贤妃”。
    其实这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迷为何明英宗对景泰帝重用的大臣及亲眷或贬或杀,唯独吴贤妃仅由太后降称‘宣庙贤妃’,仍安居后宫,颐养天年,于六十五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这段历史,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有记载。更为值得探索的是,野史中还有吴贤妃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的说法。然寥寥数语的记录终究太过单薄,但是今日有幸看到这陵寝规制,我更加确信吴贤妃并非一般皇妃。吴贤妃逝世于明英宗第二次即位之后,她的墓室建造规制是一定经过明英宗或明宪宗首肯的。
    我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末,在河南凤凰山南麓下发现的简王陵。那是中国目前保存现状最好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
    墓主潞简王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万历皇帝唯一同母弟弟。在王陵的西边一百多米的距离还有一座陵墓,是潞王的次妃赵氏陵。而考古专家在潞王的地宫里面发现有一条暗道通向赵氏墓。也就是说,从表面看,潞王墓和赵氏墓是分开的、独立的,可是在地底下,这两座墓却由暗道相连相通。这不正如吴贤妃之墓吗?
    更为离奇的是,赵氏的地宫占地4万平方米,远远大于潞王的墓室。墓室的用材、建筑形式和质量以及各种装饰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都要超出潞简王墓。
    封建社会讲究的是男尊女卑,尤其是帝王之家。王妃的地宫竟然比藩王的还要大,这在古代可是僭越,更何况还是次妃,而非嫡妻正妃。这让潞王陵更加迷雾重重。
    随后专家考察发现,潞王墓建于万历四十年,也就是公元1615年,而赵氏墓建于万历三十年,比潞王陵早十年,所以赵氏墓的地宫比潞王墓的地宫大,潞王本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到底究竟是为什么?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十七年,潞王离京到河南卫辉就藩之时,除其正妃李氏随同外,他的母亲李太后还派了跟随自己多年的贴身宫女赵氏随其就藩。
    知书达理、聪慧大度的赵氏帮助潞王做了很多造福当地百姓的事情,也帮助他化解了很多矛盾,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潞王深深的爱上了她。
    赵氏在名份上虽是随封侍从,但因为是太后钦赐,所以在潞王宫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于是,赵氏死后,潞王违反明朝规制修建了赵氏墓。更为了死后相见,在两座陵墓之间还修有一条地下通道。
    可见,赵氏虽为潞王次妃,却得到了潞王的真挚深情。为了她,潞王宁愿对大明祖制阳奉阴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要死后与她长相厮守。
    那这吴贤妃的陵墓又蕴含了哪些未解之谜呢?
    不同的史册对吴贤妃的记载差别巨大。综合起来,史载吴贤妃她身世跌宕起伏,曾是宫廷女官,又是罪臣汉王朱高煦女眷,宣宗即位后又封她为贤妃,他的儿子朱祁钰封为郕王。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在大臣的拥立下,即皇帝位。他的亲身母亲吴贤妃被加封为皇太后。明代宗朱祁钰病逝后,她仍保留“宣庙贤妃”的封号,寿终正寝。
    她的陵墓如此精致大气,又连同明宣宗之陵墓,也是因为她如同潞王妃一样地位特殊,亦或是因为明宣宗对她一往情深?
    对未知历史的探索极大地吸引了我的兴趣,我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孤身一人处于黑暗之中的恐惧,继续着迷地搜寻着这墓室的奥秘。
    墓壁上的诗文,字体娟秀刚劲,婉若游龙,颇有欧体风骨。因为我本人也研究石刻书法多年,很快能辨别出来应该是一个女子的字体。
    四面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有两幅画正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宣德皇帝的真迹《莲蒲松荫图》和《嘉禾图轴》。难得的是,现故宫博物院的《莲蒲松荫图》实为《莲蒲》和《松荫》两段,而《松荫》一段已经残缺一半,而这张壁画竟然完好无损,且完全契合,当为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完整版本。
    另外,墓壁上还有精美的《仕女图》、《海棠春睡图》。细细端详,留白题跋处均盖了“吴秒棠印”。
    “吴秒棠”是谁?是吴贤妃吗?
    吴贤妃在正史和野史中均未留下姓名。女子在古代一直以姓氏称呼倒是常事,即使贵为明宣宗之皇后的孙氏,也未留下过姓名。史册中也以孙氏称呼。
    倒是吴贤妃的父亲吴彦名的墓碑“昭勇将军锦衣衞亲军指挥使司指挥使吴公神道碑铭”中写明吴贤妃是长女,“永乐十年公长女以选入内庭”,“锦衣衞女四,长今皇太后也,次妙香、次妙音、次妙清”,吴贤妃之父吴彦名女儿中名字兼沿袭妙字,很有规律,那么吴妙棠很可能就是身为长女的吴贤妃之名讳。
    《仕女图》中女子纤细美丽,袅袅婷婷,容颜姣好。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衣袂飘飘。而画中所提诗句更有深意“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正是明宣宗的题跋和字迹。
    这句诗是曹植所著《洛神赋》中的原句,形容洛神(以曹植爱慕而不得的甄妃为原型)天人之美。而《海棠春睡图》中的女子形态样貌与《仕女图》中的女子一模一样,显然描绘的是同一人。正斜倚绣塌,枕着一个海棠花瓣填充的枕头,花瓣洒落枕边。
    女子身穿白粉裙衫,衣饰简约,不施脂粉,确是气质高雅,冰肌雪肤,容颜美丽,修长曼妙。衣带上的唯一环佩随着衣裙垂落在塌上,是一个翡翠玉佩,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玉佩饰物我曾经在哪见到过?
    这个玉佩,中央雕刻成海棠形状,四周缠绕了海棠果叶。令人称奇的是,海棠果是全然的鲜红色,四周海棠果叶翠绿欲滴,无一丝杂色。
    但是明显这个玉佩是两个一对,各自圆形可以前后拼接起来,寓意圆满。但是另一个在哪见过呢?我迅速在浩如烟海的记忆中搜索起来。
    对了,我在明代兵部尚书于谦的遗物中见过。于谦官至兵部尚书,一生清廉正直,他含冤被杀时,锦衣卫查抄他家,发现其家徒四壁,唯有天子赐剑和玉带,而这个就是挂在玉带上的饰物。
    于谦一生为官清廉,身无长物,唯有这个玉带与玉佩常年佩戴在身。这个玉佩价值不菲,以于谦之品格,绝不会花费巨资去购买这等奢侈品,更不会接受贿赂,那这个当是世代家传之物,为何另一半会在吴贤妃的身上?
    于谦和她又有何关联?
    据《明史》记载,于谦仅娶妻一人,妻死后,终身不再续弦,也无媵侍。他的一生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往事?
    画中女子手摇刺绣团扇,而扇上所绣的是海棠树下,兰花丛中,两只蟋蟀活灵活现,纤毫毕现,绣工材质皆实乃上品。
    画作右上角题诗“妙颜慧心赛婕妤,棠荫教子胜孟母”。还是明宣宗的题跋和字迹。孟母教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吴贤妃所教导之子,不正是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看到这里我更加肯定,吴贤妃绝不是一般的皇妃,否则如何能得皇帝御笔亲题,而且比喻为洛神、班婕妤、孟母,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
    至此可断定,藏头诗中的妙棠,自然应该是吴贤妃的名讳无疑。那么吴贤妃的本名就是吴妙棠,她的父亲是吴彦名,三个妹妹的名字依次是吴妙香、吴妙音、吴妙清。
    图中室内装饰简约,墙壁上挂的图正是宣宗的《唐苑嬉春图》,现也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中五只形态各异、娇憨可爱的猫,考证意指朱瞻基成年的五个子女朱祁镇、朱祁钰、顺德公主、永清公主、常德公主,正合寓意。
    墙下一方桌案上,放着一副画,上面是一株海棠树,树上繁华似锦,而地面上花瓣正被一个女子用一个花瓣颜色的粉色香囊收集。画的右上角题了宋代才女张玉娘的诗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霜洁。
    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
    朝云暮雨心去来,千里相思共明月。
    画中案上的一方砚台更是让我震惊万分,正是激起红学界关注的“脂砚”!
    之前我在文献中仔细研究过,因此绝不会有误。砚身圆润,呈近圆形又微似椭圆形,似海棠果形状,上端两个海棠果叶左右分披,隐约能看到一句镌刻的“红颜素心”。
    我恍然大悟,墓碑上面悬着的砚台灯就是这个脂砚。
    明宣宗、宣德皇帝独爱海棠。举世闻名的宣德炉中很多就是海棠形态的。而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品“明代宣德窑青花转枝海棠花纹小盖罐”,主要纹饰即为转枝海棠纹。罐底一圈莲花纹更是映衬得海棠花纹圣洁美丽。
    为何明宣宗独爱海棠花?是因为另有寓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