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西征

    这一日,巳时。
    魏国都城,洛阳。
    此刻,洛阳城外,已然集结了十万大军。十万大军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洛阳城外,犹如潮水一般,汹涌澎湃。
    魏国皇帝曹奂,坐于马车内,神情极为惶恐,战战兢兢。他不时回头望向侧后方的一辆马车,同时直冒冷汗。
    位于曹奂所乘马车的侧后方那辆马车,其内坐着的,正是晋公司马昭!
    司马昭见曹奂望来,勾了勾嘴角,平静地说道“陛下不必担忧,有这十万大军护卫,陛下不会有危险的。”
    曹奂心中想道“我并不觉得有这十万大军在身边,就不会有危险。毕竟,这十万大军是听你晋公的命令。”
    但想归想,他不能说出来,甚至不能流露一丝不满的神情。于是,他表面上看似平静地说道“朕并无统领这十万大军的能力,一切还要倚仗晋公啊。”
    司马昭笑了笑,说道“陛下御驾亲征,以大魏皇帝之名威慑八方,这十万大军必定听从陛下命令。”
    虽然他表面上如此说,心中却是想道“这小皇帝曹奂,倒是深知应当如何遣词造句。”
    “若他有任何对我不满的意思,我就让他成为第二个曹髦!”
    “然而,对我不满的意思,他目前根本没表现出来。如此一来,我就不好对他动手。”
    “而且现在,众大臣也并不是全部支持我司马氏。”
    “暂且按捺不发,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九五之尊!”
    想到这里,司马昭的笑容,又浓郁了几分。他的笑容,带着几分戏谑、几分冷漠、几分嘲讽。
    魏国皇帝曹奂见此,更是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猛地缩了回去,犹如缩头乌龟。
    司马昭见曹奂如此表现,嘴角勾起的弧度更甚几分。
    十万魏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长安所在方向行进。
    次日。
    永安七年,正月十一。
    午后。
    魏国,长安。
    中护军贾充驻扎处,一片放眼望不到边的营地。
    一名身穿甲胄的中年男子,坐于中央军帐内。只见他中年模样,双鬓略有霜白,面容虽有皱纹却透出强悍之感,流露寒芒的双眼时常微眯,眼神如深渊般深不可测。
    他正是魏国中护军,贾充。
    就在此时,一名兵士急匆匆地前来禀报“启禀中护军,晋公派来的使者到了。”
    贾充心中一惊,急忙说道“快请使者进来。”
    使者进入中央军帐之后,贾充立即起身,对使者恭敬地行礼。
    使者高声说道“相国钧旨!”
    贾充恭敬地等待使者宣读旨意。
    钧旨的大意是
    吴蜀贼子竟敢掠夺大魏城池,罪大恶极,特令中护军贾充,前往斜谷且进驻,伺机而动。十万大军,不久之后就会抵达长安,之后可直接南下。
    此时此刻,司马昭扫视大殿内的众大臣之后,回过头来,看向魏国皇帝曹奂,平静地说道“陛下,现在的益州,被我大魏军队占领没多久,就又被敌军夺去了。”
    没错,方才已有大臣,向魏国皇帝曹奂与晋公司马昭,禀报了钟会叛乱、吴蜀联军夺走成都城、益州各座城池归属等情况。
    司马昭其实早就知道了此情况,甚至魏国皇帝曹奂的意见也并不能改变什么。司马昭如此做,只是走个过场。
    他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敌军明显未把我大魏军队放在眼里。应当立即集结大军,由臣带领,从洛阳向长安进发,再向益州方向南下。只有如此,方能震慑敌军!”
    司马昭的声音并不算大,但大殿内的大臣都听见了。
    曹奂正想一口答应,大殿内众多大臣之中,却有人迅速地开口了。
    “启禀晋公,如今太后新丧,实在是不能兴兵啊!”
    “启禀晋公,太后新丧,此时兴兵,恐流年不利!”
    没错,魏国的郭太后,在上个月薨逝了。如今,魏国朝堂都在议论,应当如何举办太后葬礼。
    太后薨逝,乃是国丧,不宜兴兵。
    司马昭以极为森冷的目光,再次扫视众大臣,高声说道“你们质疑我的决定?!那你们说,应当如何?!”
    众大臣一齐回复道“不敢。晋公英明!”
    司马昭满意地颔首,又转向曹奂,紧紧地盯着他。
    曹奂见此,迅速地说道“就依晋公所言。”
    此话一出,司马昭忽然又说道“陛下,臣以为,师出要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
    “因此,臣请求陛下,御驾亲征,以大魏皇帝之名,驾临边境,威慑吴蜀贼子!”
    曹奂立即被吓呆了,神情极为惊恐震骇。他心中想道“晋公这是要做什么?!”
    他很清楚,只要他在皇宫中,晋公司马昭也不能轻易对他怎么样。可若他出了皇宫,尤其是与晋公司马昭带领的魏国大军同行,就会陷入极度危险之中。
    毕竟,对曹奂来说,最危险的人,就是司马昭。
    因此,曹奂极为惊恐震骇,感觉自己或许就要步曹髦的后尘了。这对于他来说,是梦魇猛然降临!
    就在曹奂呆住不知该说什么时,皇宫大殿内的众大臣之中,有大臣高声开口说话了。
    “启禀晋公,太后新丧,陛下理应留在皇宫内服丧。若陛下御驾亲征,不在皇宫内服丧,完全不合礼法!”
    “启禀晋公,太后新丧,不但不能兴兵,更不能让陛下御驾亲征!而且若陛下御驾亲征,陛下的安危怎么办?!”
    司马昭的目光陡然锐利起来,如将要捕食的鹰隼。他迅速地高声说道“如今边境战况如此紧急,吴蜀贼子或许还会进行反攻,实乃危急之时!”
    “陛下御驾亲征,正能威慑吴蜀贼子,令他们不敢进犯我大魏!”
    “诸位可是有何不同意见?!”
    众大臣一齐回复道“不敢。晋公英明!”
    司马昭的脸上显现出了一抹森冷的笑容,心中想道“这些大臣,虽然对我毕恭毕敬,也不敢提出什么与我不同的意见,但他们大多都是忠于魏国的。”
    “要让他们完全忠于我司马氏,恐怕难度很大。有些人可拉拢到我司马氏这边,有些人永远也拉拢不过来。”
    “看来,我的威望还是不够高。那么,我要立即开始推波助澜,最终达成让小皇帝曹奂封我为晋王的目标!”
    司马昭想到这里,嘴角的冷笑更甚。
    曹奂见此,被吓得满身尽是冷汗,艰难地说道“一切听凭晋公作主。”
    此话一出,司马昭的笑容又浓郁了几分,带着几分戏谑、几分冷漠、几分嘲讽。
    吴国都城,建业。
    太初宫,神龙殿。
    吴国皇帝孙休坐于宝座之上,面前是吴国众多大臣。
    方才孙休将陆抗的奏章大意叙述了一遍。
    孙休平静地说道“镇军将军的奏章,方才朕已说明了其大意。他声称,我大吴军队已攻下益州多座城池。”
    “甚至,所有战役都极为轻松。镇军将军声称,这是因为乌程侯的‘神机’与他麾下的神机营。”
    “只是,我大吴军队分明抵达了成都城前,为何没把成都城攻下来呢?!”
    “诸位说,这是为何?”
    就在此时,五官中郎将丁忠忽然开口说道“回禀陛下,或许是乌程侯的所谓‘神机’,弩箭之类的必需之物,消耗极大,已不能再轻易使用了。”
    “如此情况下,自然不能轻易去攻打成都城。”
    他的猜测其实是正确的。
    之前,神机营的神机校尉胡天,就曾向孙皓禀报,手弩的弩箭消耗极大,就接近消耗殆尽了。之后,孙皓不得不令神机营众将士改用手铳。
    五官中郎将丁忠如此敏锐的直觉,堪称神异。
    吴国皇帝孙休思索数息之后,平静地说道“看来,是朕急于求成了。无论如何,近日来,我大吴军队取得如此辉煌战果,已然足够!”
    众大臣一齐说道“陛下英明神武,千秋无期!”
    “陛下英明神武,千秋无期!”
    孙休摆了摆手,示意众大臣不要再说了。于是,众多大臣立即闭口不言,等待皇帝发话。
    孙休神情兴奋地说道“此战,镇军将军、乌程侯、云阳侯都有大功,理应封赏!”
    “诸位认为,应当如何封赏?”
    众大臣齐声说道“一切由陛下作主。”
    孙休满意地点了点头,迅速地高声说道“此战中,镇军将军带领数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战功最大。”
    “再加上,我大吴正是因镇军将军与蜀国签订盟约,才正式占领了白帝城以西五百里区域。此事,镇军将军功不可没。”
    “正因为我大吴,占领了白帝城以西五百里区域,也就是益州东部,朕决定,封镇军将军,为益州牧,假节,令其持节行事。”
    此话一出,众大臣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陆凯与陆抗同属陆家,此刻神情淡然,似乎置身事外。
    而中书丞华覈,听到吴国皇帝孙休如此话语,神情极为激动地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封镇军将军为益州牧,封赏大于镇军将军实际功勋。”
    “我大吴本就不应派遣大军,去益州作战。”
    “臣曾说过,蜀地距离大吴路途遥远,根本不可能挽救光复!何必劳师动众,远征蜀地,到时候若遭遇失败,定会得不偿失!”
    “如今看来,臣如此说法有些不妥。我大吴军队在镇军将军的带领下,攻占了不少益州境内城池。这确实是很辉煌的战果。”
    “但是,臣认为,镇军将军只是趁魏蜀交战,无暇顾及益州境内某些城池之时,趁机攻占了那些城池。”
    “如此行为,乃是险中又险,侥幸取胜而已。”
    “而且,就算现在攻占了那些益州境内城池,我大吴军队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又能占领几时?恐怕不需多久,这些城池就会被蜀军或魏军夺走。”
    “因此,臣以为,陛下封镇军将军为益州牧,封赏大于他的实际功勋。”
    孙休听到如此话语之后,顿时很是恼怒,但又不好发作。他不得不承认的是,中书丞华覈的话语,虽然并不是每一句都正确,但有些话语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就在他犹豫不决之时,散骑中常侍贺邵开口说话了。
    散骑中常侍贺邵高声反驳道“此言谬矣!若等到魏国将益州完全吞并,大吴将再也无法与魏国抗衡!待到那时,魏国灭我大吴简直是易如反掌!”
    “但现在是我大吴吞并了益州东部,白帝城以西五百里区域。所以,镇军将军确实立下大功,怎能如此?!”
    孙休点了点头,平静地说道“此话在理。”
    虞汜见此,平静地分析道“之前蜀国弱小,魏国强大,大吴去帮助蜀国,就是与魏国交恶。但后来,蜀国已被魏国灭,不复存在。那么大吴出兵,即是为本国谋取利益。”
    “现在,我大吴已吞并益州东部,白帝城以西五百里区域。此为开疆拓土之大事,而与蜀国签订盟约、立下此大功之人,正是镇军将军!”
    “因此,陛下封镇军将军为益州牧,并无不妥。”
    孙休点了点头,以威严的声音缓缓说道“封镇军将军为益州牧,朕意已决,不得多言。”
    众大臣见此,立即不再提及封陆抗为益州牧之事。
    孙休沉默片刻后,丞相濮阳兴忽然说道“启禀陛下,乌程侯在此战中也立下了大功。”
    孙休眼神一凝,心中想道“濮阳兴这是在帮孙皓说话?!”
    但他表面上还是看似平静地说道“乌程侯确实有大功,朕决定,封乌程侯为虎威将军,假节,令其持节行事。”
    “还有云阳侯,也有大功。朕决定,封云阳侯为副军将军,假节,令其持节行事。”
    虽然吴国皇帝孙休如此说,但众大臣心知肚明,云阳侯朱宣,其实在此战中并未立下什么大功。
    事实上,朱宣跟在孙皓的身后,怎么可能有立大功的机会?!
    随即,他把手一挥,高声说道“朕决定了,下旨!”
    “前线大胜,实为大功。特别是镇军将军、乌程侯、云阳侯有大功。特封镇军将军为益州牧,假节,令其持节行事。”
    “特封乌程侯虎威将军,假节,令其持节行事。一万以下兵马,可听凭调遣。”
    “特封云阳侯为副军将军,假节,令其持节行事。五千人以下兵马,可听凭调遣。”
    皇帝孙休春风满面,志得意满。
    大殿内的大臣们一片山呼“陛下圣明!祝陛下千秋伟业,名垂千古!”
    孙休满意地颔首,享受着如此山呼海啸般的高呼。
    又过了片刻后,孙休袍袖一甩,高声说道“退朝。”
    众大臣见此,开始逐渐退出神龙殿。他们神情各异,但似乎都在思考着什么。
    不久之后,圣旨应该就会送到益州境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