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君子小人论

    辘辘车声中,大宋一彪人马很快远去。走了大约一里地,王征回头一望,只见金兵正在互相搀扶,挣扎爬起。而完颜宇及和那名僧人,立于道旁,遥遥相望。二人脸上带着落寞,又似有一股傲气,迷蒙的月色之下,身影慢慢模糊。王征回过头来,见赵师兄望着自己,又看了一眼琪儿,若有所思,而后微微一笑。这里人多耳杂,他便有万千的疑问,却也不是开口的时机。

    大约走得大半个时辰,开封府黝黑的城墙隐约在望,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只见一驾马车上走下一个锦袍玉带的年青人,后面一驾马车上却走下一位凤冠宫装美人。第三驾马车静了一静,也走下一人来,却是个老者,莽袍玉带,头戴官帽,白须及腰。赵师秀对王征等三人扫了一眼,道“走,这是康王和他的王妃,后面的是兵部侍郎李纲李大人。”

    王征和陈琪下马,华阳下驴,随赵师兄一起走了过去,一一见礼。康王道“赵卿家,各位卿家,今日有劳了!本王感激涕零,定当禀报父皇和皇兄,重重有赏!”然后望向王征和陈琪,看了半响,说道“刚才打斗之时,没有听清二位小仙师名姓,还望赐告!”赵师秀上前一步禀道“这一位是我师弟,王征。”又指指陈琪。说“这一位是华山派清静散人孙师伯的弟子,名叫陈琪。”

    王征和陈琪互相看了看,点点头,望了望赵构,却并不吱声。只有他二人知道,这个康王,便是日后南宋的皇帝宋高宗,偏居临安一隅,一生委曲求,宠秦桧杀岳飞,皇帝当的十分窝囊。王征和陈琪二人无求于他,此时不约而同,并不刻意巴结。站在一旁的兵部侍郎李大人却有点惊讶,这次见了鬼了,碰到的几个天师道小道士一个比一个高冷,哪有半点象林灵素那个奸臣模样?这才是修道之人嘛!

    原来这李纲大人素对林灵素不满,认为这元妙先生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揣测圣意,投其所好,无人能及,是个大大的奸臣。同时他认为道士修道,求大道,问长生,本是世外之人却在朝堂搅和,就是妖道。不想这次让他大开眼界,见到了完不一样的道士。先是赵师秀一路上对康王及自己不卑不亢,但身手了得,才华横溢,学识不凡。后来的这几人,特别是这两个小道士,修为惊天,一剑退敌,却对康王,还有他这个大官都不甚鸟起。这才是世外高人的风范嘛!李大人甚为满意。瞧见王征和陈琪二人只顾自己亲热,懒得和康王还有他多说半句话,本想上前称赞几句,却卡在喉咙里,没有机会开口。

    其实李纲大人哪里知道,赵师秀本就满腹诗书,一心修道,别无旁鹜,正是标准的世外之人的风范。林灵素却少时坎坷,历经艰难,没什么机会读诗书,不得已专门研习旁门左道,最是精于人情世故。这世间读书多又有点才的人,总是比较容易自负,难免骄傲自大,情商很低,不善交际。这类人若不学会改变,为官为商,都是不容易通达的。读书少一点或者不多不少的人,没有骄傲的资本,最是能把自负深藏,往往能练出火眼金睛,世事洞明,最善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能逆来顺受,溜须拍马,结交逢迎,大巧若愚,情商之高,前者望尘莫及。这部分人只要有机会为官或者为商,总会甩前者一大截。世事无常,有所盈必有所缺,有所缺则必有所盈。前者自诩为君子,又自负又顽固,明明知道或者看出了自己的不足,却死不改悔,宁肯饿死,也不低头。溜须拍马,投其所好谁不会?但君子是不屑为之的,正所谓饿死事小,面子事大也。后者若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一旦想明白了其人生就会面开挂。做事、说话、为人处世圆滑无比,看起来很小人,但多半会半世通达,事事压君子一头。君子看在眼里,总会哀叹小人得志,却不知小人得志,自有他得志的理由。小人治君子,一治一个准,君子治小人,没戏!这就是世情,万古未改。当然,做君子,有傲气有骨气,饿死便罢,总是一股正气吧!君子大不了饿死,气死,穷死。但小人不出事则已,若出了事,会死相很难看,牵连众多,一死一大片。

    俚语有云“穷人有钱就张狂”,那多半是君子变成了小人,比如某某某,还有某某,很多;”富人变穷就凄惶”,却变不成君子,比如明朝大奸臣严嵩,在位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老来讨米叫化,饿死乱坟岗。这样的例子更多。

    书上有云,君子可以欺之以方,说明君子好治;小人怎么治?书上没说,只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说的是难养,没说怎么治,看来是不好治。那么,做君子还是做小人?读书人应该明白,儒家早给了答案,中庸之道啊,不做君子,也不做小人。以君子待君子,以小人治小人。

    王征和陈琪情况却特殊,主要在于无所求,人若无所求,怎么高冷都没有问题。若有所求,你高冷试试,不头破血流的很罕见。

    李纲大人却刚好有点高冷,一味主战,毫不圆通,战事稍有不顺,总是第一个背锅。前半生总被蔡京、童贯、王黼压制,后十几年被张邦昌摁住,最后忧愤而死。而林灵素,却把蔡京、童贯两大奸臣兼徽帝的宠臣玩得团团转,二人见到他都要躲得老远,避之唯恐不及。你说是高冷的才子厉害还是舍得“面子”的小人厉害?

    林灵素当然是个异数,在那个时代,佛门收徒少问来历,门槛很低,门徒特别多,竞争激烈,泥沙混杂之际难免多小人,他不行。而道门收徒极严,收了却不怎么管,修行多半靠自己,等级观念也淡薄。道士先习文,再修武,一个个自命清高,躲在深山大泽修道练丹,君子多,他自然如鱼得水。君子懒得治他,不做君子也不做小人的人需要他。所以他爬得很快,最终在朝廷得势,逼迫天下的僧人蓄发顶冠。

    当然,正所谓有所缺必有所盈,李纲一生中也做过一件很解气的事,就是奉钦帝密旨,伏杀了王黼、童贯。这二人自恃徽帝宠爱,在钦帝立为太子的问题上动手脚,被钦帝记恨,终于送了性命。

    (小时候很崇拜李纲,连环画里面都是画成很正面的形象。长大了才明白,他太君子,救不了大宋朝。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却还位于太祖之孙,二人高下立判。后世伟人评价宋太宗有三一不知兵,不是契丹人对手;二急于登台;三小人之言。宋史,便是一部君子与小人的历史。抱歉!忍不住发了些“高论“。谬论也,大家别听我瞎说……下面言归正传。)

    车队进了城门,王征和陈琪便不再跟随,华阳也一拍毛驴,来到了二人身边。这三人本是出去蹓达散心,哪曾想恶斗一场,还差点送了小命,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至于康王为什么被金兵截杀,赵师兄为什么在那里打架,那就不重要了。这一路上没有机会问,也懒得问了。

    华阳对于王征和陈琪突然大显神通十分诧异,对二人眉来眼去的那一套剑法更是万分向往。奈何陈琪却道是门派之秘,不敢私相传授,委婉拒绝。华阳心下腹诽不愿意教便罢了,若是门派之秘,如何小师弟却学了?却不知道陈琪有难言之隐,这套剑法,华山派学会了的人不在少数,可从来没有听说有这么厉害的!自己和征哥哥现在使来威力大展,多半是观想与运气之法改了的缘故,今后自己可怎么跟师父解释?

    三人累极,回到三清观倒头便睡。却不知道,一觉醒来,整个开封城外便变了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