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卖出去了

    如意自是不知道这一茬,忍着郁闷,将李启财的一大堆衣服洗了,又做了一堆琐碎事,直到忙完了才消停下来。

    一切如常,只是次日早上吃饭时,杨氏亲自打饭分饭,竟给了如意满满一大碗粥。

    这场景,可是从未有过的。

    沈氏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叫嚷道:“小妹这样小的身板,哪里吃得下这么多?”转头看向杨氏,转着眼珠子道:“娘,我吃了饭要给你孙子喂奶,不能饿着,不如让小妹给我分半碗吧。”

    杨氏哼道:“你碗里的粥可不少,别啰嗦。”回身看向如意,难得挤出一丝笑容:“最近你瘦得厉害,多吃些再干活儿。”

    虽然有心让如意养一养,但家里的活儿不能没人干,杨氏只能通过让如意多吃来调养身子了。

    看着杨氏的笑容,如意只觉得心底瘆得慌,后背一阵发凉。

    世上的慈母不计其数,女人做了母亲之后,都会将儿女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为儿女打算。

    但如意心中清楚,于自己而言,杨氏绝不可能是慈母。

    一个一直以污言秽语对待女儿的人,突然换了面孔,这里面若是没有猫腻儿,是绝不可能的。

    心思百转,但如意知道,自己不可能探听出杨氏的心思,便没有作声,低着头接了粥,默默退了出去。

    见状沈氏满脸不乐意,却不敢再开口招惹杨氏,只得罢了。

    一时无话,饭毕,如意继续干活儿。

    接下来的中饭、晚饭,如意也吃饱了。

    忙忙碌碌中,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等吃完晚饭,如意正在闷热的小厨房里洗碗,突然听到外面传来杨氏的声音:“哎呀,大热的天,弟妹你怎么有心情过来串门?”

    如意听了一阵欣喜,知道是崔氏来了。

    今天她虽然不动声色,但心底一直惦记着崔氏,惦记着那些油煎知了。

    崔氏自是听出杨氏言语中的嘲讽,却并不放在心上,笑着道:“如意的手也不知好了没,我过来瞧一瞧。”

    杨氏闻言冷笑道:“听听你这话,倒显得你这当婶娘的比我更疼她。”

    崔氏急着想跟如意见面,并不接她这带着挑衅的话,反而仰脸道:“之前我给嫂子拿的鸡蛋,吃着可还新鲜?”

    杨氏听她提起这一茬,心底有些不好意思,挥了挥手道:“那丫头就在里面,你只管看去。”说完也不再招呼崔氏,溜达着出门乘凉去了。

    崔氏也不再耽搁,立刻进了厨房。

    一见到如意,崔氏便露出满脸笑容,快步走上来,带着欢喜道:“好孩子,那知了真的有人买呢。”

    如意一听不由得眉开眼笑,用抹布擦了擦手,兴奋问道:“真的吗?婶娘,你快给我讲一讲呗,那知了是谁买的,卖了多少钱。”崔氏拉住如意的手,压低声音讲了起来

    因着家里有三个劳动力,地里的活计都干得差不多了,故而今天崔氏一家三口都进了城。

    等到了摆摊的地方,将东西摆好,崔氏、李启富都扭扭捏捏,根本不好意思叫卖。

    倒是李秋生话多,人也放得开,拿竹签子串了几只油煎的知了,笑眯眯喊开了。

    街上热闹得很,卖东西、买东西的人比肩接踵,但从没有谁卖油煎知了。

    这么一来,不免就吸引了一大堆人,围在李秋生身边,拿他们当稀奇看。

    虽然有了人流,但却没有生意,没有人敢吃油煎的虫子。

    李秋生想出试吃的招儿,还是没人响应,反而得了一堆风凉话,都说他们想钱想疯了,竟然拿虫子出来卖,也不怕毒死人。

    闹哄哄了一阵,突然有个小厮跑过来,自称是街对面集贤酒楼的,说他们家的大掌柜今天过来巡查,听说有油煎知了卖,让他过来买点尝一尝。

    李秋生求之不得,连忙给小厮装了满满一大盘。

    小厮笑吟吟接了,竟递过来一串铜钱,足足有一百文。

    众人都惊得瞪大了眼,不由得议论纷纷,无非是说些“难道这东西真能吃”、“集贤酒楼的大掌柜是傻子”、“一百文买一堆虫子,笑死人了”之类的话儿。

    那小厮并没有走远,听到酸话转过头回嘴道:“我们大掌柜见过的世面多了去了,他说了,自己几年前到云南做生意,吃过这油煎知了,味道好得不得了。许久没吃,就想念这一口,难得有人做好了送上门来,自然要尝一尝的。”

    小厮抛下一堆话飞快走了,李秋生却几乎要喜昏了,连连说今天是遇上贵人了。

    也难怪他激动,毕竟,集贤楼在镇子上是数一数二的酒楼,能得到大掌柜亲口承认,显然这油煎知了是不愁赚头了。

    有这么一出,果然众人议论了一阵后,便有个胆大又爱贪便宜的,找上李秋生想要试吃一下。

    李秋生也不小气,送了那人两个。

    那人也是个识趣的,一个一个都吃了,连声称赞道:“焦香酥脆、咸淡适中,竟比肉还好吃呢!”

    正热闹之际,那小厮去而复返,竟直接递上两百文,买了两盘子,还说大掌柜吃得很满意,说味道很好。

    这么一来,剩下的油煎吃了也就不多了。

    趁着东风,李秋生定了价,一文钱卖一个。

    众人都有跟风的心理,原本无人问津的东西,竟然成了抢手货。

    客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很快就将剩下的知了抢空了。

    等回到家,一家人数了数,竟然得了四百五十七文。

    算起来,这知了是抓的,根本没花银子。

    耗费的,不过就是那一丁点儿柴火、油,这回报却是丰厚,让人喜得都要飘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