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杨家沟小学

    “下面,我说一下支教前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事情。”

    “到了下面,首先我要求大家请重视前任老师的支教总结,尤其是对学生管理的总结。你们支教的时候,也要写好总结,以便等你们离开后,我们这边安排的新老师能够更快的适应并且投入工作,这个你们能不能做到?”培训的瞿老师朝所有人询问。

    “能!”

    台下一片应答。

    “还有,作为老师,你们要知道,小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可以笨,可以基础差,但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要培养,这是影响一生的大事,我希望你们支教的时候重视这个问题。”

    “到了乡下学校,我劝大家请不要用物质刺激学生,很多支教者往往带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到了下面看到学生穷苦,就大肆分发物品,以图博得学生欢心和自己的心里满足,我在这里警告大家,这种情况是万万不能允许出现的。”

    “如果我们发现谁这样做了,就会立马停止他支教的资格。”

    “适当的奖励可以,但千万不要乱来,否则学生的价值观很可能就会扭曲,一旦老师离开或是物质终止,反弹太大,会适得其反。”

    “还有,请珍惜学校的财物,不要以为太乱太破太脏,自己有几个臭钱,就想大换血,打造成舒适的休假场所。殊不知很多东西都是有用的,玩户外的都知道这个道理,能留下的东西千万不要扔掉,对于乡村的学校而言,这些都是宝贝。”

    “我知道很多支教者都是因为感情受挫或是为了逃避烦恼的工作,有的是为了体验生活,所以三教九流都有。这些都无所谓,关键是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

    听到这里,教室里有些骚动,很显然,瞿老师说中了很多人的心思。

    张小川摸了摸鼻子,有些不自在,感情受挫,好像是说的他。

    他旁边,李柏也是有些不自在,体验生活好像就是说的他这种。

    所有人都没说话,继续听瞿老师讲课。

    “在乡村,没有城市的那种繁华和方便,有的甚至连厕所都没有,所以我们给你们分配学校的时候,我请大家不要对学校挑三拣四,当然,你有钱可以投资,但请不要摆谱。”

    “到了下面,支教者之间肯定有矛盾,生活上的和教学管理上的,这些都无可避免。我的看法是,新老师最好听老教师的意见,他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却是最合理的。老教师也要包容新老师,毕竟新老师可以带来新的理念。”

    “到了下面,请大家尊重当地的风俗和现状,除非你有能力去改变,否则请不要乱开药方,存在就是合理,支教者能做的就是做好本分。”

    “支教时,你可以关爱学生,但不能溺爱,支教者可以有自身的癖好缺点或毛病,但最好不要让学生看到……”

    培训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两周时间就过去了,经过一番培训考试后,张小川顺利的成为了一个支教者。

    “张小川,经过两周的培训,我们发现,你是所有人中最能够吃苦耐劳的,这或许和你出生农村有关,我们经过慎重考虑,你被分配的学校是甘省的一个偏远小山村,这里条件很艰苦,我们对你的要求不高,希望你能坚持支教一年,一年后如果你想离开,我们会安排新老师过去……”

    北上的火车轰隆隆声中,张小川离开了贵城火车站,他的目的地是兰州火车站。

    经过十五个小时的旅行,到了晚上八点,张小川才走出兰市站。

    接下来,张小川又马不停蹄的买了转车去天市的火车。

    几个小时后,火车到达天市,张小川在附近找了个旅馆住下,美美的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天,张小川上了去庄县的汽车。

    在车上,在路途,张小川终于见识到了这里的偏僻与穷困。

    离开了城市以后,道路两旁入眼的尽是荒凉的黄土地,虽然有一些植被,但是相比起南方的大森林,就犹如头发茂密的人和地中海头发一样。

    公路两旁,很多砖瓦房,但是远离公路的地方,张小川还看到了很多用土坯建造的房屋。

    几个小时后,下午,汽车到达庄县后,张小川找到了当地的教育部门。

    第二天,在教育部门的一个人员陪同下,张小川乘坐班车前往了杨家沟。

    这里,就是他的目的地,杨家沟乡镇小学。

    “于校长,这就是来你们学校支教的张小川张老师。”

    “感谢教育局的同志把张老师送过来,感谢。”

    “您就是支教来的张老师啊,支教协会上周就通知我们了,我们早就盼着张老师您来了。”

    杨家沟小学校长办公室,校长于宏热情的拉着张小川的手,久久不愿意松开。

    杨家沟小学校长于宏,是一个四十多岁,体型偏瘦的中年男人,一副黑框眼镜,颇有学术风格。

    和张小川寒暄一番后,随后,于校长又带着张小川和学校的另外几个老师认识了一下。

    这几个老师分别是刘伟老师,贺仁中老师,陈爱国老师,田玉林老师,以及熊君昌老师。加上校长一起一共六个人,这就是杨家沟小学的班底。

    杨家沟小学,有学生两百一十二人,但是老师加上校长于宏一起,也才六人,每人要带接近四十人,师资力量明显不够。

    按照其他地方正常的师生比例,小学是1比19算合格,初中为1比13,高中为1比12左右。

    六个老师带两百多孩子,虽然勉强能够带上,但是太辛苦了,比其他地方的老师要辛苦好多倍。

    加上又是偏远山村,生活艰苦的情况下,几乎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这里的五个老师一个校长,最年轻的是校长于宏,其他人都是五六十岁。

    这些老师中,有一人是初中文凭,不过是七八十年代的初中,两个是大专文化,还有两个高中毕业,只有校长好一些,是一所三流大学毕业,还因为他们都是本地人,所以才会选择在这里教书。

    所以作为校长,在张小川到来后,于宏的那种能够让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的热情劲儿就不难理解。

    随后,于宏校长又亲自给张小川安排宿舍,还带他在学校内外逛了好几圈,好让张小川熟悉学校环境。

    “张老师,你是大城市来的大学生,我准备等两个星期咱们学校开学后,就让你带六年级,咱们这里是一个年级一个班,六年级原本是我亲自带的,既然你来了,那就让你带,就是带班比较辛苦,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