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
    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打拔儿。”
    柳云从小便是听着这咿咿呀呀的歌声长大的,年幼时,娘亲抚着她的后背唱着这童谣哄她入睡,长大后,她又唱着这首歌谣哄弟弟妹妹。几句简单的俗词,无关平仄的单调素曲,教她由稚嫩的嗓子磕磕绊绊地唱着,恍惚间,便是唱到下意识就可轻轻悠悠哼出的年纪。
    柳云当下已是十六岁的出落少女。母亲拉着媒婆来往多次,柳云干完农活回家偶尔撞到过,都权当是没有看见。她不是那深闺小姐,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秀气,她只是平常普通农民人家,粗糙勤勉,若是此番出嫁能为家里换点高价聘礼,那父母怕也是要在菩萨面前下跪烧高香了。
    女子算什么呢?货物罢了。
    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柳云住在村东口,每日清晨,她都是全村第一个起床的人,独自挑起两个水桶,脚步轻快地往村西口去,那头是河流上游,河水最为清澈干净的地方。
    眼见地平线处晃晃出现一抹红色,金灿灿的光芒接踵而来,亭亭玉立的姑娘爬上一尊巨石,望着日头初升,这铺天盖地倾泻而下的光辉包裹住世间所有的生灵,和煦,温暖。
    小姑娘将这处位置,这片色彩,视作是自己的秘密基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儿女情长与心意无关,唯独这片光芒万丈的新生景象是属于自己的,不必受条条框框的拘束,也不必与兄弟们分享,更不必怕他人窃去。
    这是她每日去面对生活快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日光洒在河川山谷,就连被遮蔽的阴影处,都夹杂着阳光暖暖的味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忽而有人在脚下吟诗,柳云蹲下身子扶着巨石,小心翼翼地探出头往下看,一个身着白色长衫的男子手中握着一卷书册,也是痴痴地看着眼前一片旭日东升的美景,表情十分动容,似乎为之震撼。
    “你不是我们村子里的人。”年轻气盛的少女藏不住心思,有了疑惑便是张口就来。
    后者被这头顶冷不丁传来的声音吓了一跳,抬头望过来,正逢金色的光芒洒在她的脸颊上,不似闺阁中的女子冷面桃花,这般活力少女的颊上带着多日劳作留下的红晕,有了金光相衬,倒是有黄庭坚在诗中所说“借水开花自一奇”的味道了。
    “说话啊,你盯着我作甚!”
    被这人瞪着眼一吼,男子这才回过神来,“姑娘别误会,小生宋书怀,因为家父调职,仅是路过此地,没想到天光乍现实在太过美妙便驻足观望。”
    “哦。”
    举着扁担,柳云熟练地从巨石上跳下来,两下抖落身上蹭的土,便继续向村西口去。
    “姑娘可是这村里的人?”他向前一步,拦住了她的去路。
    “是,怎么了?”
    “姑娘这是去……?”
    “去打水。”
    “正好,在下口渴得很,可否与姑娘一同前去?”
    “行。”
    两人并排着走,柳云只觉得这男子奇怪得很。阿爹说过,家里的钱都要用来供弟弟读书,读万卷书便是行万里路,弟弟有读书的慧根,算命的说可以中举。她没见过真正的举人,连秀才都没见过,而眼前这人,俨然就是一个书生气质,可是看着呆呆傻傻,也不像是能为朝廷做贡献的样子,反倒就像是百无一用。
    “姑娘叫什么名字?”
    “柳云。”
    “柳云……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姑娘的名字别有意境啊。”
    “什么?”
    “哈哈哈没什么,这是唐朝诗人陈光的《长安新柳》,小生有幸拜读,今日见到姑娘,觉得确实有如诗中所言。”
    闻言,柳云脚步一顿,转过头好奇地看着他,“你是不是读过很多书?”
    “也不算很多,汗牛充栋罢了。”
    “什么?汗牛?冲动?那劳作的百姓可就惨了。”柳云可不懂他这文绉绉的话,有这咬文嚼字的功夫,她已经打完两桶水了。
    “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宋书怀一时之间也不知该如何对她解释,左右思量,突然噗嗤一笑,“只是读读书,成不了大事。”
    “哦……那你中过举人吗?”
    “没有。”
    “那你中过秀才吗?”
    “没有。”
    “那你为什么读书?”
    “我……”被问得语塞,宋书怀有种当头一棒,轰然间被大盆冷水浇下的感觉,他愣了愣神,良久才缓缓接话道,“多读书,总归是好的。”
    “也是。”
    将水桶挂在扁担上,她刚想挑起,却被这书生急忙拦下,左右言语姑娘家怎么能提此等重物,说罢便要来帮忙。而扁担放下,这人却是用力到脸都憋得通红也提不起其中一桶水。
    “你还是读你的书吧。”挑起担子,她脚步轻快地往回赶。
    忽然,身后那人朝她大声喊道,“柳姑娘你明日还来这里吗?”她微微侧头,没有说话,只是望着那人期盼的眼神,点点头,哼着熟悉的小曲继续往前走。
    而这轻轻一句承诺,便是坚持了大半年。
    这半年以来,宋书怀每日清晨都在巨石下等着她。若是天气晴朗,他们俩便一起赏日,柳云一只手攀着石块,一只手拽着他,二人手掌相握,一方掌心温暖如旭日光芒,一方冰冰凉凉似被暖洋洋地融化,上面那头用力一拉,两个人便并肩坐在一起。若是阴雨绵绵,他便撑着两把伞站在巨石边等她,不能帮她蔽日,便为她挡雨。雨下得大了,二人便在小凉亭处躲着,宋书怀教她写字,教她读诗。
    手指沾着雨水在石板上认真描绘着一笔一划,这进不了私塾学堂的小姑娘第一个学会的词就是自己的名字,而第二个词,就是他的名字。
    太阳徐徐升起,柳云眼睛里都是被照进来的灿灿光辉,似乎有小精灵趁着这个愣神的空档钻入了她的眼睛里,闪闪发光。宋书怀看得痴了,而那姑娘却并未发现,眼睛仍是目视前方,笑得大方自在,“漂亮吗?”
    “漂亮……真的很漂亮。”
    日头已经升起,柳云回过头,正好对上他深情款款的目光。这一望,便是望进了汪洋大海,沉入河谷山川,情窦初开的年纪,溺水而下,无法自拔。十几岁懵懂的少年姑娘如此便是浅浅地尝到了那爱情禁果的味道。
    “我定会娶你回家的。”
    他是这么承诺的,目光笃定,如若磐石。
    小姑娘忽而害羞起来,双颊红润,与他十指紧紧相扣,笑着点了点头。
    他也确实做到了。
    那年六月初八,良辰吉日,村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柳云幸福地戴上红布盖头,接受着全村姑娘们羡慕的眼神,人生第一次坐进轿子里。她挑了那么多年的水,这次也终于轮着她被人放在肩头扛起,而她只需要像水桶一样,仅是坐着,静静的任人摇曳,一路舒舒服服的就会到达目的地。
    宋书怀的父亲是来当地做知县的,官位虽然不大,但对这小小村庄而言,已经是天大的官了。普通人家能与其沾点亲,当然是乐得疯了去。他们俩成亲,比想象中更为水到渠成的自然。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
    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打拔儿。”
    窄窄的红色轿子仿佛一盏小红盒,里面放着一个打扮漂亮的新娘子,轿夫便是送货人,从家门前送出,再从另一个门中送入。这狭窄的空间里,柳云忽然紧张了起来,她悄悄地开口唱着这带着娘亲味道的童谣,却不敢出声,仅是张着嘴,做出咿咿呀呀的模样让自己安心。
    而生活又怎么会是如此一帆风顺的呢?
    老天爷给了你甜蜜的果子,也就会偷走你的一方至宝,等你欢喜过后发现之时,果子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慌了神的痛苦与绝望。
    婚后一年,柳云怀孕了。
    怀孕八月有余时,宋书怀的父亲被革职查办,家道中落。
    贫穷与病痛一时间都侵袭而来,真是可怕得很。宋书怀又是一年落榜,他失魂落魄,抱着着一堆无用书册走在路上,街边有零星百姓认出他来,指指点点道,“这不就是宋知县的儿子吗?”
    “啊我知道我知道,年年考,年年不中,可怜极了。”
    “这下爹也倒了,家里没了支柱,可怎么办哟!”
    “他家娘子这还怀了身孕,两个人也不知道靠什么养活这孩子,惨啊!”
    ……
    还有人在继续说着什么,宋书怀听不见了,他也不想听了。他将手中的书册狠狠砸向那些长舌妇,有人要来指责他,他便愤怒地向其扔石头,手边捡到什么就砸什么,一时间,众人气闷,更有流言四起——宋知县家的儿子,中不了举,疯了。
    可是尽管家中老父病入膏肓,丈夫受人唾弃,柳云仍是坚持着不离不弃。家里没了收入来源,她劝慰丈夫可以去打杂,跑堂,或是赶牛车也好,职业不论高低贵贱,她都定会在他身后支持着他。而自己也是做起了纺织娘的工作,日日点灯熬油地帮人做工,也算是经营着这个已然飘摇的家。
    “我快熬不下去了。”
    做了这么多年的读书人,那书生的傲气已经灌入骨髓,如今卑躬屈膝,还要受人说三道四,更有甚者当着面也戳人脊梁骨,宋书怀很崩溃。他告诉自己,他的气节不允许自己这样苟活。
    “没关系,我陪着你。”
    柳云懂他,为了安慰丈夫,挺着大肚子带他又去了曾经的那块巨石,但是如今腹中怀胎的她不能再自己先爬上去了,两个人只能靠着石头安静站着。
    “对不起。”
    天有不测风云。
    二人没有等来原以为的光辉一片,反而是等来了瓢泼大雨,冰冷彻骨。
    宋知县死的那天,正是柳云生子的时候。
    婴儿的啼哭声响彻这个已经称得上家徒四壁的小房子,对柳云而言,孩子的到来就像是上天伸出的救赎之手,紧紧地把她从谷底的痛苦拉了出来。可她不知道的是,这啼哭声出来的一瞬间,接生婆子道出的喜讯在宋书怀听来却是天塌地陷。
    家里顶天的爹今日死了,而他该怎么养活这个孩子?
    他什么都没有了。
    这个孩子的到来,会剥夺他更多的东西,他的尊严,他的骨气,他的一切。
    他做不到。
    “恭喜恭喜,生的是个男孩儿!”产婆抱着孩子放入襁褓,喜出望外。
    “孩子……给他爹看了吗?”她虽然虚弱得很,但也是跟着欢喜。
    “那个……孩子他爹……不见了。”
    “你说什么?不见了?”
    老天爷向你伸出的杨柳枝,别轻易接,它带着幸福的诱惑,用世人对希望的渴求作为勾引,但是是祸是福,谁人可知?
    婴儿出生的这天,宋书怀走了。
    身上的疼痛终于让她难以忍受,最后一根绷紧的弦也断了,柳云冷笑一声,沙哑着嗓子躺在床榻上痛哭。
    这是多么自私残忍的人,连孩子的脸都没有见到过,更是不知孩子是男是女,突然的,就销声匿迹了。
    恍惚间,柳云甚至觉得,好像这个人世上,从来就没有宋书怀这个人。
    回到家乡村落,这“守活寡”的传言早就沸沸扬扬传开了,原是受人羡慕的郎情妾意美好爱情,如今支离破碎,令人齿笑。父母不愿意脸上蒙着屈,每日回家见她抱着孩子就来气,各种辱骂指责,倒像是曾经令父母喜悦得意的货物交易经由谈判失败,而错皆在她。
    孩子一岁时,柳云终于迎来了宋书怀的消息。
    一个上京赶考的书生中了秀才回乡摆酒席,提起当今尚书大人穆国樟,他一脸颇有深意地扔出包袱,“你们猜猜,这户部尚书上个月入赘的女婿是什么人?”
    “什么人啊?”
    “入赘?那怕不是个穷小子吧哈哈哈哈……”
    众人耐不住好奇,都张罗着让他别卖关子,那秀才大笑道——
    “那女婿就是宋书怀!”
    一瞬间,柳云只觉得胸腔传来一阵生生的刺痛,脑子里嗡嗡作响,她想要抬手掩面,却发现身体僵硬得动弹不得,甚至僵直发麻。怀中小儿还在咿咿呀呀地朝她咧着嘴笑,可她却被这笑容扎了眼睛,心脏骤疼。
    “此话当真?你小子该不会胡咧咧的吧?”
    “怎么会,宋书怀那小子怕我说出他以前的事情,还给了我一笔不菲的保密费呢!”
    “多少?多少?”
    听者好奇,柳云也湿红着眼望了过去。那秀才站得高,笑得甚是快活,手指比划着几个数字,闻言,众人唏嘘一片。谈论这去京城享福的宋书怀时,好些人回过头来看柳云母子,虽然交头接耳声音不大,但这口中言辞是人皆心知肚明。
    也不知这曾经的同林鸟,究竟谁人真正成了他人的笑柄。
    柳云心有不甘,孩子十岁那年,她携子来京找寻宋书怀,想用亲生骨肉的血脉之情来唤回他。而上天似乎存了心地戏弄她,母子不料在路上发生意外,孩子也因此丧命。
    痛失骨肉的她,这下便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
    柳云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不停地旋转,像是个陀螺,被大绳狠狠鞭打,转得太快,便转得晕晕乎乎的,眼前是人是鬼,皆无从辩驳。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
    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打拔儿。”
    她最后一次为小儿吟唱这首童谣,看着孩子沉沉阖上的双眸,她涕泗滂沱。天大地大,却没有一方真正可以包容她的地方。
    柳云孤身一人来到京城,这偌大的京市里,喧嚣繁闹,人人看起来皆是安居乐业的美好场景。而尚书府的府门看起来却甚是威严冰冷,守门者更是面色严谨,不留任何可闯入的空隙。
    她正想上前,逢时却见有人出府,柳云不由心里紧张,赶紧躲到了一旁。而再细看,刹那间,泪流了满面,而嗓子也似有郁结梗着,发不出声音,连想要张嘴呼喊的心境都没有了。
    眼前那人,便是她曾经的枕边良人。
    是她曾经举案齐眉,日思夜想的爱人,让她痛恨压抑,将她投掷到悲伤中无法抽离,自己却毅然离开的仇敌。
    宋书怀一只手臂搂着自己的妻子,另一只手牵着孩子,三人一同出门游逛街市,阖家团圆,好一幅幸福美满的景象。而这副景象,硬生生刺痛了柳云的眼睛。
    ——明明我曾经也可以有这样一模一样的美好生活。
    憎恶的阴霾瞬间蒙蔽双眸,自己的孩子从此之后只能食得元宝蜡烛香,而害她落此下场的人却能够给自己的孩子锦衣玉食,前途无忧。
    ——凭什么?
    她暗恨天道不该如此。于是在尚书府门前支了个卖豆花的小摊,本是想等宋书怀见到她将她认出,然后在这青天白日揭发宋书怀过去的种种不堪。而柳云万万没有料到,金钱名利对人的腐蚀太过阴毒,这尚书大人的女婿从未将小摊贩放进眼里,来买了几次豆花,但连正眼都不曾瞧过她,每次都是让身旁的小厮结账,自己则拿着豆花去逗他的小孩开心。
    这张他曾经爱过的脸,现在他却无心再看。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
    等待多日,终于让她寻得良机,唱着曾无数次给小儿吟过的童谣,一路引着这八岁孩童进入休工期的瓷窑,以捉迷藏为由,待孩子躲入窑炉中,柳月迅速锁上窑炉,起火造势。
    “……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打拔儿。”
    她双眸神色温和,嘴里喃喃吟唱,仿佛是在吟诵一首安魂曲,曲中夹杂着孩童的啼哭声,显得格外骇人。
    曲罢,火熄,那孩童的哭闹也不知何时安静了下来,世间仿佛一切都静止了,她站在瓷窑外,失魂般慢慢前行,直至靠近街市,眼中灰暗的世界才又继续运转,这尘世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般。
    她坐回自己的小摊边,看着行人来来去去,京城还是这个繁闹的京城,尚书府的门还是那么威严冰冷。
    “老板娘,来碗豆花。”
    “好嘞。”
    来客了,她起身,笑吟吟地舀上一勺豆花。
    落日西下,比起初升的光芒,余晖显得凉薄了许多。她怔忪地望着天空,也是金灿灿的,却夹带着夜晚的寒气从地上拔起。
    这风雨飘摇之地,谁人又知前程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