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一番好心

    根据方翰民的嘱咐,第二天上午,宋玉萍往红星制药厂人事科打电话,给方新民和宋文全报了名。
    周末,宋玉萍回了一趟老家,主要目的是拜访母校的教导主任董老师,因为她跟董老师有师生情谊,说明来意后,这位教导主任非常爽快地答应为宋文全出具高中毕业证明,对于方新民的情况,董老师有些犯难,毕竟方新民没在桂春第二高级中学读过高中,学校根本没有他的学籍。
    但是,宋玉萍一再保证,这个证明只用于应付招工报名,绝无其他用途,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念及师生情谊,董老师最终同意为她帮忙。
    与此同时,方翰民给老家写了一封信,向父母家人介绍了厂里要招合同工的情况。
    听到这个消息,父母非常高兴,兄弟方新民更是喜不自禁,不过,当他们冷静下来后,才在信的末尾看见方翰民的叮嘱,他让方新民抓紧时间复习初高中的功课。
    “初中学的知识我早就还给老师了,高中课程我连见都没见过,我哥知道我没读过高中,却让我复习初高中课程,他不是故意为难我吗?”方新民把信扔在桌子上,没好气地说。
    老父亲方燮成捡起桌上的信,很不理解地拍了拍,“明知老二没读过高中,翰民让他复习初高中课程,他的葫芦里究竟装的什么药?”
    老母亲徐利华说话办事一向比较冷静,虽然她也不太理解方翰民的意思,但她认为这终究是件好事,“你们父子俩先别胡思乱想,我觉得翰民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要不新民亲自去趟双菱市,到你哥家里跟他见个面,当面问问他究竟怎么回事?你哥以前说过,咱们这儿到双菱一百来公里,上午走,下午就到了,明天中午就能回来。”
    方燮成表示赞同,“对,也许信上没说清楚,你去亲自问问他。”
    因为这件事关系到自己的前程,方新民说走就走,到了镇上的长途汽车站点,正好遇到一辆开往双菱市的长途汽车,不用到县城中转,下午两点多就到了双菱市,走出长途汽车站,几经辗转,终于找到红星制药厂的职工住宅区。
    虽然生活在农村,方新民好歹也读过初中,他知道除非节假日和星期天,平时他哥嫂都在上班,现在还没到下班时间,他只好在门卫值班室等候。
    五点刚过便陆续有人下班回家,直到五点半,方新民也没见到他哥的身影,他本想问问那些下班回家的人,又觉得有点冒失,正在他着急的时候,看见宋玉萍骑着自行车进了大门,方新民急忙从值班室跑出去,大声喊道:“嫂子,你下班了?”
    听见这熟悉的声音,宋玉萍扭头一看,那不是方翰民的兄弟吗?她连忙从自行车下来,十分诧异地问:“新民,你怎么来了?在这儿等了很长时间吧?”
    “我三点多钟到的,等了一个多小时。”
    “哦,走吧,咱们回家。”
    往家走的路上,宋玉萍简单询问了老家的情况,进屋后,她给方新民沏了一杯茶,让他在客厅休息,自己便进厨房做饭去了,对于方新民来此的目的,宋玉萍一个字也没问。
    六点左右,方翰民推门进屋,正要跟妻子打招呼,却见宋玉萍指着客厅方向,小声说道:“翰民,你看谁来了?”
    方翰民转身向客厅看去,感到非常惊讶,“新民?”他连鞋都顾不上换,直接走进客厅,“新民,你什么时候到的?”
    这是方新民第一次见到城里人的居家环境,也是他第一次到大哥家做客,坐在柔软舒适的沙发里,方新民有些拘谨,望着茶几上飘着清香的茶水,尽管感到口干舌燥,他竟然不好意思端起茶杯喝水。
    这些年来兄弟俩本就很少见面,方翰民寥寥几次回老家,在短暂的时间里,也只跟父母交谈,作为兄弟的方新民,跟大哥几乎没有认真说过几句话,方新民觉得在感情上跟大哥存在隔阂,所以,当方翰民出现在他面前时,方新民有点不知所措,答非所问,“大,大哥,你下班了?”
    方翰民顺手把公文包放在桌子上,在方新民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下班了。父母都好吗?我上次写的信,家里收到没有?”
    “父母都好,信也收到了。”
    “哦,”方翰民若有所思,他认为信上说得很清楚,既然收到信了,就该在家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下个月就要进行文化考试,跑到这里不是浪费时间吗?带着疑问,他忍不住问道:“新民,你来找我,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
    “家里没有事,但我有点不明白你在信中说的意思,父母让我来找你,当面向你了解一下招工考试的具体情况。”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不就是让你复习功课,准备参加我们单位的招工考试吗?我在信上说得很清楚呀!”
    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方新民不再拘谨,他直言不讳地说:“这个意思我当然明白,但我只读过初中,你让我复习初中和高中的课程,这不是难为我嘛!”
    方翰民当然知道自己兄弟的学历状况,当初他就不想让方新民参与这件事,但宋玉萍也是一番好心,让他给方新民一个机会,如果文化考试通不过,那就不能怨别人了。
    虽然如此,方翰民却不能把他跟宋玉萍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只好耐心地跟兄弟解释,“文化考试包括初高中的内容,当然要让你复习初高中课程,但是,考试内容侧重于初中学过的知识,对你来说,高中课程可以随便看看,看懂多少算多少,只要你把初中课程复习好,估计就能考出好成绩。”
    其实,方翰民既不知道文化考试的出题范围,也没法插手招工考试的具体事务,这些话权当是对兄弟的安慰吧。
    方新民原本没有信心,这番话对他恰恰是一种鼓励,他认为如果初中内容是考试重点,说不定就有希望,“大哥,你要是在信里也这么说,我就不跑这一趟了。”
    这种直来直去的话,听着有点别扭,好像大哥故意刁难兄弟似的,方翰民不得不再次解释道:“你不要多想,这只是我的猜测。厂里人事科的招工简章说得明明白白,文化考试包括初高中的内容,我在信中当然要原封不动地转述给你。”
    因为兄弟两人平时没有交往,缺乏交流,把招工考试的事情说清楚后,他们再也找不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了,客厅里的气氛一时间竟有点尴尬。
    方翰民起身往厨房走去,见宋玉萍正在炒菜,他想伸手帮忙,“我能帮你做点什么?”
    “你什么也不用做,去陪你兄弟聊天,还有两个菜,炒好就开饭。”
    “就那么点事,几句话就说清楚了,没啥好聊的。”方翰民站在旁边,并未回客厅。
    宋玉萍扭头看了他一眼,不经意地问:“什么事呀?”
    方翰民简单说了说刚才的情况,“新民说他没读过高中,专门跑来问我,为什么让他复习高中课程?”
    “我估计也是这个意思,你跟他解释了?”
    “解释清楚了。”
    “那就好,准备吃饭吧。”
    饭菜端上桌,餐具摆放齐备,方翰民拿出一瓶白酒,招呼方新民入座,“新民,你第一次到我这儿来,咱俩得喝点。”
    “大哥,我不喝酒。”方新民有些拒绝。
    “你都二十好几的人了,我不信你不会喝酒。”方翰民拿起杯子,执意给方新民倒酒。
    “会喝一点,但在家里从来没喝过。”
    “嗨,我知道你在老父亲跟前放不开,不敢喝酒,怕他骂你,但在我这里,你不要有任何顾虑,随便喝。”方翰民给兄弟杯子里倒满了酒。
    宋玉萍也在一旁劝说:“每次回老家,新民在父母面前总是像个孩子一样躲在一边,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喝酒了。你们哥俩难得见面,就喝点吧,喝好,别喝醉就行。”
    经不住劝说,方新民主动端起酒杯,向哥嫂表示感谢。
    晚餐过程中,方新民得知大嫂不仅为他报了名,还回老家的中学为他开具了高中毕业证明,方新民从内心感激大哥大嫂的帮助,端起酒杯又要向哥嫂敬酒。
    方翰民摆了摆手,“新民,你不用跟我们客气,我们为你做的这些,只是外因,关键还要看你能不能通过文化考试,下一步就看你的努力程度了,我们希望你通过复习,在文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可是,我初中毕业都十来年了,估计家里连初中课本都找不到了,怎么复习呀!”虽然喝了点酒,方新民还算清醒。
    “是呀,没有课本怎么复习呢?”方翰民也觉得这是个问题。
    “你的课本弄没了,小妹文秀读过初中,她的课本应该还有吧?”宋玉萍在老家的初级中学,曾教过方文秀。
    “不好说,即使能找到,有可能也发霉腐烂或被耗子咬得残缺不全了。”
    “我觉得你不可能把初中三年的课本找全,要不回家途经县城时,干脆去县里的新华书店买一套。”
    “对,不要东找西找了,直接去书店买一套,”虽然同意方翰民的建议,但宋玉萍有点犹豫,“就怕县城的书店也买不全,那就不好办了。”
    方翰民从来不想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操心,“玉萍,你是老师,应该了解课本方面的情况,你说怎么办?”
    宋玉萍想了想,“你们继续喝酒吧,课本的事我来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