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教科书般的杀手锏

    大街小巷买报纸的一般都会是什么人啊,那都得是识字的人才行,基本上都在私塾读过几年书,在塾师的“念背打”授课方式下得到开蒙,然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还没有放弃继续学习的那些有想法的人。
    清朝,官学私学并举,私学比官学更为发达,大部分承担着开蒙的任务,几乎遍布城乡。一般私塾的先生都是科举制度中失败的落魄秀才和童生来担任。
    这群人的启蒙教材就是有着“启蒙三宝”之称的“三、百、千”?恰恰在《东海日报》创刊号上面就登有这“启蒙三宝”,一个与他们启蒙时用的有点区别的“启蒙三宝”。
    开始读报的时候,被报纸的精美和那些精彩、通俗的内容所吸引,虽然横排不同于竖排,初看有短暂的不适应,但很容易就习惯了,然后全部沉浸在阅读之中。
    当他们翻到登有“启蒙三宝”的版面时,看到里面的内容,先是茫然,然后略有所悟,最后想明白后就彻底镇住了,激动不已。
    排在最前面《汉语拼音方案》看起来感觉有点陌生,特别是一连串的《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拼音全表》及表下的备注,初看一头雾水,但并不是太难,细一看就能发现简单、方便、有趣。
    如果对照后面的《拼音全表》和《发音方法》,结合前面几大表中文字发音和字母的对照,再看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每个字上面的拼音标注,这还不懂的话,那开蒙就白开了。
    重新在从头看一遍,他们有了新的发现,这方法好啊,掌握了拼音,碰到不认识的字,只要字上有拼音标注,那岂不是更加方便认字?真是一个快捷的识字方法,都不用先生用戒尺来加深印象了,如此开蒙实在是太好了。
    要说这汉语拼音很神奇吗?那倒也没有那么夸张,有对文字历史有所研究的人对这些像英文的字母多少还是有种熟悉感。
    在古代,对生僻字也采用直音和反切方法来给汉字注音,只是用起来很不方便而已,也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只有对此有兴趣的人才会去研究而已,这是信息传播极度落后的原因,而一些面向大众的报社一般也不会做这种推广的事情。
    明朝时期就有传教士来到这片土地,他们为了学习汉字,研究了用拉丁字母来标注读音学习汉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注方式,只是方便自己使用而已,只有小范围内有传播。
    比如,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主持编写的《西字奇迹》,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出版的《西儒耳目资》,1823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组织编撰的《中文字典》,以及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出版的京城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
    当然,看过这些读音标注的人也有一些,他们再看《东海日报》上面的拼音方案,两相对比,感觉这方案更加全面、系统,也更加直接、方便、通俗易懂,更适合启蒙使用。
    这自然是不用说的,后世通用的拼音纸方案可是在前人直音、反切以及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六十多年时间里人民创制各种汉语拼音方案中总结优化出来的,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站在巨人成就肩膀上创作出来的成果,是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成果。
    几十年在普及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证明了这个方案在给汉字注音,教学普通话,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书刊目录的索引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渗透到了文字的各个领域。
    不用说其他,就仅仅是有拼音标注的“启蒙三宝”,就能让私塾的先生对蒙童进行快速的开蒙。想明白这点的那些有识之士能不激动吗?快速开蒙,又能方便自学,民智开启还难吗?
    开启民智,一直是他们这些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汉语拼音方案》如此优秀的方案就这样公之于世,报社所作所为真的事功德无量,就这一项,报社就值得人们点赞,创刊号值得拥有。
    那些在私塾担任教书先生的人,看到这里,再也静不下心来看后面的内容,哪怕后面有能刺激男性荷尔蒙的仙女般晴姐的图片,有报童极力推荐的新派江湖小说《笑傲江湖》,他们也暂时放下,立即冲向街道,到处寻找报童,五十份,一百份的再次买下《东海日报》。
    没在私塾教书的人,只要身边有朋友在私塾教书,大部分也会有些举动,拿起自己的《东海日报》去私塾和朋友家里去寻找朋友,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他们,让他们上街来多买点报纸。十文钱一份的报纸远比手抄更加便宜,还是这么精美、工整,更加适合那些蒙童开蒙,岂能轻易错过?
    随着大清国运日渐颓败,洋人涌入大清国门,在大清土地上四处活动,加上洋务运动和西学的盛行,大清麻木了两百多年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学术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
    科举失败的文人越来越多,被八股文摧残过的他们依旧有些迂腐,但他们对这些年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接受力也慢慢的适应,不再为了政治而读书,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先觉醒的一批人,也是推动民智开启最积极的一群人。
    看到《汉语拼音方案》,他们似乎看到了开启民智的新方向,看到了一种与清代高深晦涩的校勘、目录学、训诂、和朴、古文字学完全不一样的学问,这是一种可以惠及万民的学问,不推广留着干嘛?
    这是南洋人在报纸上的第一弹,如同教科书一般的杀手锏,短时间之内就已在上海及周边城区范围内泛起一片涟漪,作为这个时代文化中心的江、皖、浙地区,必然会随着《东海日报》的辐射刮起一阵新的启蒙之风。61文库
    《东海日报》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是那些洋人创办的报纸能相比拟的,没有传教士办的报纸那样有明显的宗教性,也没有《申报》那样纯粹的商业性,《东海日报》的表现,无不代表着他是一种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社会责任感很大的大众类新闻报纸。
    南洋人给大清文人带来的第二个杀手锏,就是《汉语拼音方案》这版下面的书籍广告,是东海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教育教材书广告。
    广告内容几乎占据了半个版面,广告中有对每一本的详细介绍,介绍中具体说明了每一本书的适用人群,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应用。
    图文并茂的广告,廉价的书籍售价,详细的介绍,一看之下,就很有吸引力,有不少人恨不得就去买上基本先睹为快,也有不少人对出版社的做法大叫“良心之作”。
    这个时代,私塾学生必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神童诗》,以及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和《七言杂字》等书籍,除了一些手抄本以外,也出现了不少印刷本,但一般价格都不是很便宜,能买得起的人并不是太多。
    出版社自然不会被遗忘这些书目,这可是南洋教育部的通用教材,必须得推广才行。南洋版的私塾必读书,可比清朝自己出版的更好,全本文字都带有拼音标注和白话文解释,让初学者更加容易读懂和理解。
    另外,出版社还出版了经过南洋教育部重编修订的《看图识字》、名著连环画、寓言故事、《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科学》、《数学》等教材和课外读物,在大清这样的死板的教学环境下这些书籍可是独具一格,别有风味,别说对蒙童具有吸引力,就是这些文人看到广告都有买一本的冲动。
    最吸引人,也是争议比较大的就是一本工具书《汉语字典》,一本从从前面用拼音、简体字笔画检索,从后面用繁体字笔画检索的字典,一本首次将复杂的繁体字进行简化,简繁互补,促进文字普及的字典。
    当然,看到这本字典的一些文人不像看到前面那些书那样意见一致,反而有了很大分歧,反对和赞成的都有,各持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
    “子明兄,你看着这《汉字字典》的介绍,看上去好像很方便,但东海出版社和南洋教育部推广简体字的目的是什么?你看广告中的几个示例,虽然对初学者确实有帮助,但繁体字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精华,这样简化之后,失去了原本的含义,真的好吗?”
    “文斌兄,你是不是杞人忧天了,你看这报纸上的文字不都是用的繁体字出版嘛,就这几个简体字,你有什么好担心的?而且,字典也就是用来检索、查找陌生字的,对繁体字并没有什么冲击啊。”
    “不,从报纸上面的种种举动来看,这本字典用意可不简单。字典以简体字为主,虽然检索到的每个字后面都有繁体字对比,也兼顾了繁体字的笔画检索,但整本书对文字的解释都是用的简体字,这说明他们对简体字的推广势在必行,我担心未来简体字会取代繁体字。”
    “文斌兄,简体字对我们有影响吗?好,就像你说的,未来以简体字会取代繁体字,那又能怎么样?那不更加方便阅读和记忆吗?开启民智就必须让民众识字,简体字在这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为何不可以推广呢?我相信那些初学者对简体字会比繁体字更加喜欢,毕竟笔画少了不少,同样的精力可以认识更多的字。”
    “不,子明兄,我担心的是文字的传承,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岂能随便取而代之?”
    “传承有开启民智重要吗?有作为生活语言文字技能重要吗?文字只是一种语言而已,是为了交流而诞生的工具,服务于大众,难倒不是越简单越好吗?难倒我们说话都要之乎者也才舒服?是,东海日报全篇白话文,虽然初看有点不习惯,习惯了之后确实舒服了很多,不需要对着上面的文章咬文嚼字,大费脑筋,看起来轻轻松松的,也是蛮好的。”
    这是聚在一起相对温和的讨论,有些争执过于激烈的,甚至好友因简繁之争导致友谊破裂反目为仇。
    徐茂和邵友濂他们早有准备,提前就安排了人收集创刊号发行之后的市场反馈,各种信息从各地县衙的官吏、衙役、捕快那里收集汇总上来,集中到报社,最后汇报到徐茂和邵友濂等人这里,从这点就说明《东海日报》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徐茂等人的预期效果。
    “邵大人,看到了吧,这就是我坚持在创刊号推出《汉字字典》的介绍的原因,导入繁体字简化,先预热市场,明天推出一个简繁字体的大讨论文章,再对外征稿,《东海日报》就成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大平台,对以后学术思想的推出就能起到一个先导作用。”徐茂笑呵呵的对邵友濂说。
    “难怪徐总统坚持要印刷一百万份报纸,你们这是要将这种大讨论扩散到全国,进而让大家关注《东海日报》的创刊号,便于创刊号的后续不断对外销售。”邵友濂也看出了徐茂的用意。
    “是的,创刊号真正的价值是租界历史专版,但这个话题是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有人参与讨论,而这种讨论会激化读者对西方和大清的了解,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制定的计划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打讨论,先让简繁字体的讨论发酵一段时间,我们再推出租界的讨论就更具吸引力。”
    这就是掌控舆论的好处,市面上只有一种报纸,要想获得信息,必须要买《东海日报》,即便后面有新的报纸出现,也无法取代《东海日报》的影响力。
    报社不仅在江浙皖地区和长江流域各城市派出了记者,也向南粤沿海地区派出了记者,南粤沿海地区的报纸发行和新闻信息的回传因为距离相对有时间的滞后,但却扩大的《东海日报》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随着徐茂的北上访问,《东海日报》的影响力也会扩大到北方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