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运筹(2/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都坐下,边吃边聊。”

        崇祯皇帝不知道陈奇瑜在短短时间,已经帮他总结了一二三点,他招呼众将坐下,自己拿起桌上的碗筷,准备进食。

        如今在宫外,倒也没那么多讲究了。

        不过纵使如此,众将还是非常拘谨,低着头扒着碗里的饭,菜也不敢多夹,如坐针毡。

        崇祯皇帝见此,无奈地摇摇头,毕竟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他们做得也没错。若是他们真的在朕面前侃侃而谈,旁若无人,那就是嚣张跋扈,恃宠生娇了。

        故而,崇祯皇帝也没用勉强,一切顺其自然。

        饭后,崇祯皇帝把勇卫营参将以上的将领,召集起来,布置接下来御驾亲征的任务。

        没错,是布置,而不是商议。

        对于御驾亲征,从一开始,崇祯皇帝就有他自己的打算。

        范府大堂内,众将身着甲胄,屏气凝神,认真听候陛下吩咐。

        “诸位爱卿,接下来大军要离开介休,东进张家口,断敌后路。”

        高高挂起的舆图上,崇祯皇帝指着张家口的位置,言简意赅说明意图。

        张家口与蒙古接壤,乃靼虏联军撤退的必经之路。

        断敌后路,攻敌必救。

        这就是崇祯皇帝御驾亲征的目标。

        “陛下,万万不可!”

        只是……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陈奇瑜便一脸惶急起身劝阻,“断敌后路,可谓一招制敌,然也凶险万分。

        靼虏闻讯,必然不计伤亡拼死抢夺。陛下乃万金之躯,大明君父,身系江山社稷,不立危墙。

        臣不才,恳请率军前往,代陛下完此重任。”

        说完,陈奇瑜一撩官袍,满脸肃然跪在大堂前,明显是死谏的模样。

        “恳请陛下收回圣命,由臣代劳!”

        大堂内,甲胄在身的众将跪伏在地,齐声哀求。

        为将者,自然知晓断敌后路的重要性和其中蕴含的凶险,如何能让他们的君王赴汤蹈火冒此风险?

        虽然他们自负悍勇不畏死,但毕竟只有万余人马,谁也不敢保证乱军中陛下可以安然无恙。

        “诸卿请稍安勿躁,朕并非草率行事,以身犯险。”

        面对大家的好意,崇祯皇帝心里也十分感动。他双手虚抬,示意众将起身,并解释道“靼虏凶残,战力强悍,众所皆知。

        若是困兽犹斗,必更加疯狂。

        故而,要想断敌后路,纵使诸卿奋勇杀敌悍不畏死,然仅凭勇卫营万余人兵力,对付五万甚至更多的靼虏,显然力有不逮。”

        崇祯皇帝短短几句话,顿时让众将高悬的心安定下来,原来陛下有分寸,有筹划,并不是轻率冒进。

        双眼扫视安静下来的众将,崇祯皇帝手指划过舆图,指着大同、房山、昌平三地,双目炯炯。

        “朕已命宣大总督陈新甲、天下兵马监军高时明、后军统帅洪承畴率军往张家口附近集结,等待时机。

        还有高阳县,也有五千虎贲卫驻扎在此。若是事情顺利,也可随时驰援……”

        呼……

        随着崇祯皇帝的讲解,众将明显松了一口气。

        他们这才知道,不知不觉间,陛下居然把天下勤王兵马全部调动起来了。

        这和过去三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陛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臣佩服!”

        听完陛下的谋划,陈奇瑜慨然而叹,没有再劝阻了。

        他还能说什么?

        原来陛下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作为臣属,执行圣意就好了。

        怪只怪自己操心过切,不明缘由,就横加劝阻。

        好在陛下并未责怪,否则自己可就难堪了。

        “诸卿听令厂卫立即潜入张家口,查探具体实情。军中夜不收出动,侦探张家口附近靼虏部署。

        其余人等收拾收拾,时刻待命。”

        说服了众将,崇祯皇帝不再废话,立马下达旨意。

        都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在崇祯皇帝眼中,却是情报为先。

        如今张家口勉强也算敌后了,没有情报的支持,崇祯皇帝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诺!”

        众将轰然应答,战意滔天各自回去准备。

        此番追随陛下御驾亲征,原本就是下定决心,誓要斩将夺旗,累立功勋,护卫陛下周全。

        如今见陛下安排妥当,更是增添信心。

        眼见勇卫营众将军心高涨,崇祯皇帝欣慰地笑了。

        老实说,断敌后路,确实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最稳妥的打法,当然是按之前商议的,打一路放一路。

        可是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却觉得大明的兵力白白浪费了。

        汇聚在京城附近的各路勤王大军多达二十余万人,每日人吃马嚼,徒费粮食不知几何,殊为可惜!

        也因此,崇祯皇帝这才决定,合理利用兵力。

        陈新甲、高时明、洪承畴所部虽难称精锐,但胜在人多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