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运筹(3/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又不是野战,足以让靼虏喝上一壶了。

        拼消耗,大明完全拼得起。

        随着崇祯皇帝的旨意,大军快速行动起来,厂卫以及军中夜不收分赴各地,刺探敌情并传递消息。

        可以说,大明初期实行的“开中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北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尤为有效。

        为此,朱元璋曾经特意制定律法规定“凡监临官吏诡名及权势之人中纳钱粮、请买盐引勘合,有侵夺民利者,杖一百,徒三年,盐货入官……”

        这一律法的出台,在当时极大的震慑了官僚权势阶级妄图染指盐引谋利的企图,对开中法的实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自朱元璋死后,开中法在大明权贵及各方利益集团的眼中,已然成为了他们权力寻租的目标。

        成化、弘治年间,由于私盐盛行,权贵等又随意向皇帝奏讨占窝、垄断开中。

        造成盐引的派发量大大超出了盐业的产能允许范围,这迫使大量边地商人空有盐引,却无盐可领,只能在盐场等待新盐的产出。

        有的人需要等待守支数十年的情况出现,这极大的打击了边商输粮支边的热情。

        从而导致开中法的执行变得举步维艰,很难再像洪武、永乐年间那般良好运行。

        明嘉靖十三年,户部给事中管怀里总结了开中法被破坏的危害。

        大明弘治五年,时任孝宗皇帝户部尚书的叶淇提出了纳银领取盐引的办法,即“折色法”。

        从此规定商人们以后不需再将军需运往边镇,只要向国库缴纳银两,就可获取盐引。

        虽然,大明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年之内就为国库增加了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但是,叶淇对盐政的改革,彻底的改变了大明初年开中法“盐政边政相结合”的国家军事战略方针,取而代之的是以食盐专卖为获取财政收入的直接手段。

        这种短视的做法只看到了眼前的财政利益,却没有看到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影响。

        原先得益于开中法的边商,为获得更高的利润,直接建设边镇商屯,促进了边区军需供应充足。

        但折色法的出台,直接将边镇经济发展的基础抽离。

        边商逐步撤出,商屯荒废,边镇军需再度紧张,军费支出大幅提升,大明陷入了更加可怕的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