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最后再打一次(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水泥的发现,为接下来一百年间大明整体建筑打开了新的格局。

        朱由校也绝对不会知道,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间,大明的建筑层面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他只知道,要想富、先修路!

        没错,朱由校又要修路了,    上次修路,还是在上次。

        首先要做的就是拨款,把全国的主干道路全都换成水泥路,而且是从偏远地区先开始铺路,一直铺到京城。

        最先开始这个工程的,就是帝国的遥远边界,西伯利亚、安南以及乌斯藏。

        这些地方都修了一条直通京师的官道,    现在这些官道都将要被换成最先进的水泥路。

        这样一来,    这些地区与京师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军器司也是头一次知道水泥这么新奇的玩意,    一阵紧锣密鼓的调试过后,总算是找到了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的最佳比例。

        既然说水泥是用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的,比一般的石板路都要坚硬得多,那么问题来了。

        军器司的大师们就在想,要是用点什么别的玩意儿再混合一下呢?

        万一弄出来点更奇怪但是好用的东西,那可就有意思了。

        水泥一经发现,给军器司这些整个大明的各方面精英人才们拓宽了新的思路。

        于是,他们开始在尝试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朱由校当然是支持这种创新行为的,毕竟不能走后世我大清的死路,去搞什么闭关锁国。

        当即下谕,凡有创新者,经军器司裁定可用,皆有重赏。

        这样一份圣谕宣示全国以后,对各地工匠及百姓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发明水泥的石匠名作贡五,    如今已被记载于传,留名青史,    列传详述其发明水泥的过程。

        消息传出,    更加激发了全国各地能工巧匠们的创作热潮。

        他们发现,原来自己这些平头老百姓,这些最底层的匠户,也有青史留名的机会。

        一时间,各种新颖物件层出不穷。

        就连朱由校都不得不感叹,华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看来,这全都让我大清的奴役政策给抑制住了啊。

        当然也有许多滥竽充数,想要混一混赏金的。

        不过,军器司毕竟荟萃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师,但凡被他们分辨出来的,都被退回并且惩戒一番。

        天启二十九年冬。

        今年已经四十五岁的天启大帝朱由校,负手站在乾清宫西暖阁的窗檐边上,望着窗外的鹅毛飘雪,十分唏嘘。

        忽然间,他有了一個想法。

        后世,康麻子尝吹嘘有十全武功,现在自己的成就,恐怕不止了吧?

        要不要给自己搞一点装逼的东西,流传到后世好供人瞻仰。

        毕竟像自己这样的大帝,    后面估计也不会再有了。

        十全武功还是算了,    这个词已经配不上朕了,朕要搞一点新奇的东西。

        朱由校想来就是这个说做就做的性格,于是招手示意王承恩过来,说道:

        “朕有意设立两样东西,你且听好。”

        “第一,皇家功勋馆,派遣史官,前往那些立有特殊战功的文武官员家中,详细记述他们的升平及各自功勋。”

        “朕要让在朕这一朝,或有战功,或提笔可安天下的文官武将们,一样得到后世的瞻仰。”

        “将他们的个人升平编纂成书,还有他们对战法、政策的讨论、心得,一并记录,以供后世皇家子弟学习。”

        “除非特许,非皇帝及储君不可进入。”

        王承恩只是站在一旁,波澜不惊的静静点头。

        跟这位皇爷久了,就算是做什么,他也不觉得吃惊了。

        朱由校踱步到殿外,伸手接起一片雪花,看着雪花在手中逐渐融化,华为雪水,淡淡又道:

        “第二,设立御剑阁。”

        “招募天下最娴熟的能工巧匠,打造朕的御用宝剑,招募天下最好的画师,临摹朕的画像。”

        说着,朱由校深吸口气,这才说道:

        “待朕死后。”

        “陛下——!”王承恩头一次敢犯大不敬,打断了皇帝的话,跪在生冷的石阶上,匍匐道:

        “陛下不要说这种话,陛下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只是轻笑一声,转头说道:“朕现在总算明白,始皇嬴政,为何要追寻长生之道了。”

        “活不够,朕也活不够。”

        “可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又有何人能做到长生不老呢?你起来吧,朕知道你忠心。”

        王承恩这才起身,默然不语。

        朱由校继续说道:“待朕死后,将朕的御剑及亲征穿戴的盔甲,坐骑的盔甲,还有画像,一并藏进御剑阁。”

        “如有后世子孙瞻仰,朕那时在天之灵,会保佑他们的。”

        “告诉工部,这些东西,要尽快准备,朕怕,自己没有多少时日了……”朱由校说完,随意一笑,负手走进暖阁。

        待王承恩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