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推测

    合理推测
    按照明人王锜14321499在其史料笔记《寓圃杂记》中的记载,孙太后去世以后,明英宗朱祁镇的嫡后钱皇后曾告诉英宗
    “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死于非命,久无称号。胡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姑。其死也,人畏孙太后,验葬皆不如礼。”
    钱皇后在孙太后去世后,才敢明确告知朱祁镇,孙太后并非他的生母。
    明宣宗驾崩后,关于“父死子立”还是“兄终弟及”,曾在朝中议论纷纷。按理说,宣宗皇帝临终前,曾经在乾清宫中将太子朱祁镇托孤众臣,太子朱祁镇即位毫无疑问。
    然而,因当时就已流传朱祁镇并非孙皇后的儿子,才使得原本毫无疑义的“父死子立”,会被质疑。幸好当年女中豪杰张太皇太后力排众议,才如愿由朱祁镇即位。
    明英宗虽然从皇后钱氏口中知道自己并非孝恭皇后孙氏之子,本是宫人之子,但年长日久,他难以确定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钱后的说法,英宗生母“死于非命”,从孙贵妃跟胡皇后争宠得逞并进而逼死胡氏的情况来看,孙氏同样逼死英宗生母也是很可能的。
    《双槐岁钞》上记载
    永乐十五年,皇太孙将婚,时有济宁胡荣之女胡善祥和河南永城孙忠之女备选,孙氏美于胡善祥。但是,据说胡善祥所居小楼每旦有红白气烟绕户弥月,时人以为是瑞兆。果然,胡氏被立为皇太孙妃,孙氏为嫔。
    未能入选正妻,孙氏及其家族显然是很不满意的,他们的贵人“彭城夫人(即仁宗张皇后之母,张皇后之父张麒被追封为彭城伯,故其母为彭城夫人)每为张皇后唧卿,而张皇后贤,不言也。”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立朱瞻基为皇太子,胡善祥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子妃,孙氏为皇太子次妃,“并赐孙氏以妃之冠服”,可谓与皇太子妃呈平起平坐之势。
    宣宗即位后,究竟立谁为皇后,宣宗之母张太后最后定夺“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孙氏被册为贵妃仅几个月,宣宗就以“贵妃恭肃小心,动循礼则。祗事皇太后尽孝敬,又能辅朕及奉顺皇后”为借口,要求礼部赐予贵妃金印。时任礼部尚书的胡淡明知孙氏宠冠后宫,“恭肃小心”仅是授印的借口,却不敢忤逆宣宗,同意授予孙氏金印。
    按照大明朝规制,皇后授金册金宝,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宣宗破例授予孙贵妃金宝,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抗礼皇后的僭越行为,此举也幵启了宠妃破例加礼的方便之门,故《明史》说“贵妃有宝自此始”。
    但孙氏不甘心只做一位有金宝的贵妃,还要做真正的中宫皇后。破例授宝即是宣宗和孙氏对于皇太后、群臣态度的一种试探,得到满意结果后就拉开了宣宗废后立妃的序幕。
    如何废后,入主中宫?莫过于先皇后和其他嫔妃一步生下皇长子,母以子贵!
    明英宗朝以前的明后宫争夺,可以算是中国历代后宫争宠中最为惨烈的。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奉行“宫妃殉葬”旧例一旦皇帝殡天,后宫妃嫔,除了嫡妻皇后和太子生母,其他妃嫔都要为皇帝陪葬。所谓上行下效,诸王大臣也纷纷学样,甚至于有嫡妻都去殉葬的(秦愍王妃、郢靖王妃、唐靖王妃、卫恭王妃……)。
    后宫女子如果不是皇后或皇太子的母亲,很难逃脱被杀殉葬的命运。或许这也就是孙贵妃日夜不安、非要抢夺别人之子的重要原因。
    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后,后宫妃嫔殉葬的惨景仍历历在目。兔死狐悲,如果没有太子,又不是皇后,就算生了皇子皇女,也未必保得住性命。宣宗的庶母之一,仁宗最为宠爱的郭贵妃即是明例。
    郭贵妃不但是仁宗一朝地位仅次于皇后的贵妃,更是三位亲王(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的亲生母亲。但因为她的儿子都不是继承皇位的太子,她被张太后列入殉葬名单了。同为仁宗妃嫔的张敬妃,亦在殉葬名单。但是因她是手握重兵的荣国公张辅的嫡女,(“荣忠显王之孙,今太师荣国公辅之女”),由张辅出面说情,因“祖父勋旧特恩”,才幸免殉葬(“不必从殉”)。
    宣宗的孙贵妃一门心思地想生太子做皇后,只怕也跟婆婆张太后收拾郭贵妃的可怕前例不无关系。此外,孙贵妃借腹生子也不仅是因为冰冷无情的殉葬制度,而且也与大明王朝后宫森严的规矩制度、祖宗礼法有关。
    宣宗即位后,胡善祥成为皇后。按照礼法,一旦有人早于孙氏生下皇子,胡皇后都可以嫡母身份养在膝下。即使孙氏生下儿子也再难竞争后位。
    宣宗百年之后,胡氏当上太后,孙贵妃极有可能走上前朝郭贵妃的老路。孙贵妃得宠多年,却只生了一个女儿常德公主。明英宗朱祁镇的降生,在没有嫡子的情形下,成为毋庸置疑的皇位继承人。
    按史料的说法,孙氏为了达到废掉胡皇后的目的,釆用了狸猫换太子的方法将宫人所生的皇子夺为己有,抢在胡皇后之前“生”出皇长子,即后来的英宗朱祁镇。
    查继佐所著的《罪惟录》、何乔远所著的《名山藏》、毛奇龄所著的《胜朝彤史拾遗记》、王锜所著的《寓圃杂记》中均釆信了明英宗生母非孙氏的说法。
    特别是在《明史》中,虽然在《后妃宣宗恭让胡皇后传》中钱皇后劝英宗恢复胡废后的位号时,隐去了《寓圃杂记》中“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死于非命,久无称号”的说法。但是在《后妃宣宗孝恭孙皇后传》中明确记载“(贵)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也算是坐实了孙氏这桩狸猫换太子的公案。
    宣德三年,得子后的贵妃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孙氏正位中宫后处处压制己经退位的先皇后胡善祥。而宣宗之母张太后怜悯先皇后胡善祥的遭遇,每次内廷朝宴,都先皇后胡善祥的位次安排在孙氏之上,这引起了孙氏的不满。虽然张太后早年对孙氏有养育之恩,孙氏仍然表现出“悻悻”。
    直到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后,在安排后妃祭奠位次时,孙氏借题发挥,再次打压先皇后胡善祥
    “太皇太后崩,皇后祭奠,自齿诸六宫,知孙太后有谴疾意,痛哭。踰年殂。”
    太皇太后去世后,再无靠山的胡善祥于一年后,在两位爱女接连去世的阴影下,凄凉离世。胡善祥去世后,礼部议丧礼。“内阁三杨”之一杨士奇主张用后礼葬,因为当年明宣宗废后时曾经答应过他,胡善祥“虽无皇后封号,礼仪皆按后礼”。
    而诸臣则认为胡氏用后礼下葬“此非内庭意也”,这个“内庭”指的就是孙太后。最后,胡善祥以嫔礼,草草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曾贵为一代皇后,死后竟然连宣宗妃陵都未入。
    已被废弃的前皇后胡氏未能入宣宗景陵安葬,而是被葬于北京金山。这在历史中,嫔妃不能入帝陵园内安葬的,是极为少见的。
    可见,纵然胡善祥被孙氏逼宫让出皇后之位,然而孙氏并未放过她,处处发难;直到胡善祥去世后,孙氏也没摒弃前嫌,将胡善祥以罕见的嫔礼下葬于金山。
    孙氏夺了皇后之位,将废后贬黜到别宫,本该庆幸欢喜,并善待废后。她却当着太后的面,就敢经常面露不满,可见其气量狭窄。那么下面这些文字足够证明其心思狠毒
    明朝派遣出使朝鲜的太监尹凤曾告诉朝鲜国王“(宣宗朝)后宫争妒,宫人所出潜相杀之。”(宣宗朝后宫争宠嫉妒益盛,甚至相互诛杀所生子女。)
    由此可知宣宗朝后宫的争斗是很残酷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宣宗子女较少,且多嫡出。庶出的仅朱祁钰一人。
    那为何贤妃吴氏能够顺利诞下皇次子朱祁钰呢?是因为如《罪惟录》中记载的吴氏被宣宗秘密养于宫外,直至宣宗去世前才迎他们母子回宫,因她一直居住在宫外,才幸免于难吗?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都有殉葬的习俗。明宣宗朱瞻基也未能免俗。史料记载了宣宗驾崩后,殉葬嫔妃名单如下
    “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庶母何氏为贵妃,溢端静,赵氏为贤妃,溢纯静,吴氏为惠妃,溢贞顺,焦氏为淑妃,溢庄静,曹氏为敬妃,溢庄顺,徐氏为顺妃,溢贞,惠,袁氏为丽妃,溢恭定堵氏为淑妃,溢贞静,李氏为充妃,溢恭顺,何氏为成妃溢肃嘻。册文日:‘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盖宣宗殉葬宫妃也。”
    还有一段记录殉葬的郭殡的文字,录之如下:
    “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词日:‘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逝兮,怜余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郭爱入宫的日子才只有二十天,便给排进了殉葬的数列里面了,她原本应该是被召入宫的宫女,殉葬者例应升级,所以她才成了郭殡。
    按史料记载明宣宗于在宣德十年1435正月驾崩,孙氏按祖例即太后位。
    明宣宗入葬景陵则在宣德十年六月,那时候,明英宗虽然已经即位,但是年龄还小,还不足十岁,所以殉葬的各项事务,如从殉的人数应是多少,当以何人为殉等等,按例都要由才被尊为皇太后的孙氏来规定。
    在孙太后的主持之下,这次殉葬的规模很大,仅殉葬的妃殡就有十名之多,另外陪从的宫女等人,更是不可胜数。《明史·后妃传》中,对殉葬所记的范例,便是以明宣宗入葬景陵为主,想来这定是历次殉葬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故列为典型,以例其余。
    孙太后几乎把宣宗的所有皇妃、侍妾、宫人都已经殉葬,就连刚入宫的宫女也不例外。但是,唯独吴贤妃并未殉葬,这又是为何?
    孙皇后既然并非容人之人,就看她对付胡皇后和众位皇妃宫女之事就可看出。那么吴贤妃如何在明宣宗朱瞻基死后,仍能在当时云诡波谲的宫廷斗争中独善其身,未被逼以身殉葬?
    仅仅是因为吴贤妃生育过吗?纵观明朝,并无生子即可免于殉葬之说。即便以贤著称的宣宗之母、孙太后的婆婆--张太皇太后,在明仁宗驾崩后,把仁宗生前最宠爱的、已生三子的郭贵妃,都安排殉葬了。
    是因为吴贤妃得到了张太皇太后的庇护吗?若说是因为张太皇太后的庇护,那张太皇太后去世后,她仍平静生存多年,又是有谁庇护呢?
    明代宗景泰八年(1457年),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明史》载“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
    从《明史》记载中可以得出,孙氏对于“夺门之变”的态度是默许的。事实上,她甚至是参与秘密策划,因孙氏的弟弟孙继宗带领子婿、家丁四十三人参与了“夺门之变”。
    为巩固权力,孙太后默许支持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后,以孙氏在“夺门之变”中立有大功为由,为嘉奖她的功劳,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并在孙太后崩逝后,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明宣宗合葬于景陵。同时,明英宗大肆封赏了在“夺门之变”中出人出力的外戚孙氏家族。
    明代宗朱祁钰死后,与他有关的一切人的命运都随之逆转。凡他重用的大臣皆被贬谪甚至被害(比如于谦),凡他喜欢的亲眷皆被废死,比如他的杭皇后此时已经去世,依然被英宗废去皇后名号并捣毁她的陵墓,宠冠后宫的唐贵妃则被逼殉葬。
    然而明代宗朱祁钰之母吴太后仅被降封号为‘宣庙贤妃’,其弟吴安仅降为锦衣卫指挥使,仍担任皇家禁军重要职务。且宣庙吴贤妃死后,英宗还辍朝一日,谥二字“荣思”。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与朱祁钰亲近之人都或贬或杀,唯有吴贤妃仍安居后宫,颐养天年,这又是为何?
    透过浩如烟海的历史卷帙,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真相到底如何?